本报1990年9月14日刊发的《洪水围困十二昼夜,十万灾民生计如何》报道,不仅在当年报纸系列评奖中多次获奖,而且还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这是我和刘治浪意想不到的。因为,一是我们写稿时还未设中国新闻奖,压根儿没想过评什么奖项;二是我们俩都没推荐过自己的这篇作品,全由总编办热心同志操办的。
“灾民生计如何?”
其实,这篇抗灾现场新闻,从文字看似乎很平淡,没有华丽词藻,更没有诗一般的语言,但写出了黄岩头陀区遭受三次暴雨造成重灾后关注灾民的真实情况,说的全是大白话。
——新闻的典型事例,一个个实实在在。例如,“8日,被洪水包围的灵石中学曾有870人断粮。区里用小船送去2坛什锦菜、2坛榨菜、2桶柴油和7.5公斤机油,并给师生送去大米,使这个学校又响起了读书声”;又如,“老汉叫杨老章,81岁,家住头陀区北洋镇新建村。9日晚,暴雨再次如注,洪水淹到他家住房二楼,几位乡村干部冲进屋来,不容分说扶他离开危房,安顿在灯泡厂,还给他送去面包、饼干”。
——新闻的现场描述,重现一个个救灾的场景。像“记者在白茫茫的水面上,看到一艘艘橡皮艇、玻璃钢船,以及几百只用油桶、木板、毛竹等制成的水筏,正运载食品、柴油,向一个个孤岛似的村庄驶去”。
——新闻中用的概括语言,如“全区10万灾民被洪水围困12个昼夜了,尽管大家生活很艰辛,但都能吃到食品,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人挨饿的”,则又点出了这个报道的主题。刊登新闻右边配发的一张照片,是许行贯副省长与一位头戴箬帽、柱着竹杆的老汉紧握双手的场面,形象地表现了危难之中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也许就是这篇稿件的几个特别之处。从中,让人们领悟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抗灾观念的重大转变。它,折射出党和政府对人的尊重,带给灾民人文关怀的一片灿烂阳光。也是今天常说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然而,你可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么一个浅显明白的道理我们并没有弄懂,这么一个通常的新闻手法却没法表现。在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等等面前,我们曾倡导“人在阵地在”的硬顶硬抗精神,盲动蛮干。1956年强台风在象山港登陆,当时数以万计干部群众与强台风抗争,结果在一些重灾区出现了不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在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常常会见到一些有悖于常理的新闻报道。像少年儿童上山救火结果死于山火,不谙水性的孩子下水救人结果同归于尽,如此事情本应令人惋惜,可我们之中还当英雄事迹来渲染,这既是对人的价值的漠视,也是对科学的叛逆。
“抗灾的中心工作是救人”
所幸的是,这一切终于有了改变。1990年9月,18号台风侵袭台州地区、温州市,使这个地、市在10天时间内连续遭受三次台风和热带风暴袭击,三次暴雨成灾,其损失为百年罕见。毕竟改革开放走过了12年,物质财富多了,思想枷锁少了,抗灾理念升华了。同样一场重灾,其采取的方针及其做法就大不同以往了。
9月8日,18号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后,大暴雨迅速造成温州五个县成灾,杭州至温州的公路交通中断。9日下午,沈祖伦省长连秘书都没带,当即乘机飞往温州,我随机前往。飞机上还载着40多名预备役师水上救护队工兵和橡皮艇。沈祖伦明确提出抗灾重要方针:“抗灾的中心工作是救人。”
9月10日中午,沈祖伦省长、许行贯副省长,还有我,乘机前往路桥机场,旋即改乘直升机。据说,省长登直升机需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下午三时许,沈祖伦说,现在天色还好,不等国务院回复了,赶快登机!飞机在距地面250米上空来回盘旋,我们一行仔细察看黄岩头陀区遭受重灾的情况,特别关注十万灾民的生存环境。晚上召开地县干部会议上,沈祖伦再次重申:“要及时发现危房,及时解救灾民,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
也在那时,台州群众中冒出了一股恐惧心理。大跃进时修筑的长潭水库,三次暴雨使水量骤涨,大大高于警戒水位,泄洪流量每秒达440立方米,“大坝要塌倒了”的流言不胫而走,霎时闹得人心惶惶。而水利专家在这些日子一直进行大坝现场监控,以充分的数据得出了坝基稳固安全的报告。两者信息很不对称。仍在救灾第一线的许行贯副省长则用身入库区行动让灾民相信科学论证。11日清早,许行贯率台州、黄岩地县两级党政一把手,连同我一行六人,穿上救身衣,先行出发,乘坐机帆船、手摇船、橡皮船,奔突四个多小时,进入被洪水包围12天之久的头陀重灾区,然后再沿着山路徒步登上水库大坝坝顶,与几十个灾民进行对话,出现了我们采写稿件里开头的一幕。这一招真灵,群众一传十、十传百,恐慌情绪很快消除了。阵阵秋雨,淋在我们身上,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看到各方送来源源不断的救灾食品,看到解放军救灾部队指战员忙碌的身影,听到地势高的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我们都切身感受到灾民生活确有保障,甚为欣慰。
很显然,抗灾回归了理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灾民的吃住生活成了抗灾救灾的主题。一个记者能在三天三夜之中,转战于温州、台州灾区,参与、见证有别于以往的抗灾救灾,不仅是个锻炼机会,更是重大责任。“生命至上”,促使我们琢磨怎样构筑如实的新闻报道?最终,我们以目击形式,写成了《洪水围困12昼夜,十万灾民生计如何》的现场新闻。
重访当年灾区
进入新世纪第一年,我在台州。当年曾在报道组工作过、时任黄岩区副区长的章显林邀我旧地重游。那正是金色十月,秋实累累。我们一起乘船饱览了头陀长潭水库风光,爬上库区里的小山头,品尝着自摘的黄岩蜜橘,望着碧波荡漾的库面,心中涌现了一种享受成果的美感。
今年3月,黄岩翁鹤令与我通了个电话。就是他,当年的重灾区头陀区区长,在1990年9月10日夜晚黄岩市政府会议室里,为了治理库区下游永宁江的问题,与省长沈祖伦发生了当面争执,言辞还相当激烈。事后,翁鹤令有些后悔懊丧。我当时安慰他说,事情过去了,想它也没用。据我知道,有话当面讲,甚至争论,省长不会对他计较,也不会对他过不去!事过境迁,如今翁鹤令已担任黄岩区政协副主席,当我们重提这件事时,他记忆犹新,不胜感慨!不过他很快转换了角色,以主人身份欢迎我再去他当年任职的地方,看看库区下游永宁江治理后的新貌。我想,找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