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元旦,《浙江日报》推出综合性副刊“周末文荟”,这份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的周末读物让我爱不释手。那时的我,8小时之外,没有其他爱好与娱乐,惟有看书读报已成为习惯,于是慢慢翻阅、细细品味“周末文荟”成了我双休日一道必修课,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与“周末文荟”亲密接触,缘自一次偶然的机会。创刊第一年,我便报名参加了“周末文荟”组织的西泠书友会,并成了首期10名幸运读者之一,应邀到省城杭州参加书友聚会,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编辑记者和与我一样的热心读者。
记得那次书友聚会上讨论的话题是“家庭读书如何入门”。虽只是个小型读者聚会,报社却十分重视,除了部门负责人及相关记者、编辑,当时的报社领导马雨农副总编辑百忙之中也亲临现场。讨论会上气氛随和、热烈,我们的小小建议,虽然微不足道、有的还十分稚嫩,但办报的编辑、记者始终认真倾听,一一记录在本。还记得季阳、顾金生、刘一丁、叶云龙这些资深编辑、记者们平易近人没有半点架子,聊起家庭读书这个话题如谈家常般亲切,又学识渊博,启迪颇深,让人受益匪浅。尽管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了联系,可写有他们签名与联系电话的那本簿子至今我还当作宝贝似的珍藏着。
从此以后,我对“周末文荟”有了更深的了解,每期必看。单位报纸有时要等到周一才能看到,爱看的人又多,供不应求。于是,我便自己花钱到邮局去买,每逢周六下午,无论刮风下雨,我都要为这份心爱的报纸而奔波。售报的营业员早已认识我,有时还特意为我留一份。
双休日里,泡一杯清茶,翻开“周末文荟”,边阅边摘,意犹未尽。兴趣来了,还跃跃欲试,参与“每周话题”、“书友征文”、“周末乐园”等活动。看到自己写的“豆腐干”变成铅字,心里更是美滋滋的。我的处女作一篇不到300字的小文发表在“周末文荟”夏日书简征文栏目。以此为动力,十多年来,我已有近千篇稿子在各类报纸发表,被多家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浙江日报》上也陆续有20多篇拙作见报。
岁月如梭,我的业余写稿之路离不开《浙江日报》“周末文荟”这位老师的引导与鼓励。尽管后来“周末文荟”改版为“钱塘周末”,但它所追求的思想性、新闻性、可读性始终如一,彰显了党报鲜明的文化品位,依然深受读者喜爱。
风雨60年,浙江日报,我将与你一路相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