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资讯
3  4  
PDF 版
· 打造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新生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5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工商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纪实
打造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新生态
  昨天,国家工商总局组织全国46个省市自治区、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局长们来浙江参观考察检查食品安全工作。局长们考察了浙江的农贸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农村食杂店以及基层工商所,对浙江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表示肯定。为全面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根据国务院领导对浙江工商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国家工商总局决定在浙江召开全国“工商系统贯彻《食品安全法》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现场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工商监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浙江工商机关在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监管观,始终把构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作为“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准入体系、监管体系、监测体系、维权体系、自律体系和预警体系等长效机制,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关注食品安全,实现了自我监管、精确监管和社会监管的有机结合,力求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预警,使全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日益提高。

  打造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新生态

  ——浙江工商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纪实

  锁定源头:

  商品准入一票通行

  浙江工商不断强化食品市场的源头监管,全面实施商品准入工程,积极推行“一票通”制度,确保食品安全源头自洁。

  全面实施商品准入工程

  把好商品的进货关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就像一道防火墙,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防止问题食品进入流通环节。浙江工商自2003年开始探索、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零售小商店的三级商品准入制度,普遍实行商品进货索证备案、商品备证核查、商品进销台账、商品仓储备案登记、两总(总代理、总经销)备案、不合格商品退出、商品质量检验检测备案以及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等商品准入制度,一旦出现问题食品即可追根溯源,锁定源头,为食品安全筑起“防火墙”。

  积极推行“一票通”制度

  浙江工商机关在实行商品准入的过程中发现,批发企业传统的书式索证索票和手工台账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经营者难以自觉履行义务。为了方便索证备案手续,浙江工商于2007年开始创新推行“一票通”制度,将食品批发单位的销售凭证与食品零售单位的进货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合二为一,关联使用,在为经营者每年节约数万元索证索票成本的同时,有效地确保进货台账制度完整规范地落实到实处,实现食品“源头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宁波市工商局依托“一票通”建立商品准入新模式,全市流通环节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没有发生涉及食品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流通环节食品快速监测合格率由98.57%上升到99.27%,食品类申诉举报所占比例由19.6%下降到16.1%。

  电子追踪:

  科学监管精确定位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等特点,传统的“地毯式”、“拉网式”检查难以适应形势发展。浙江工商依托信用分类监管、电子监管和责任区监管,给每件食品装上“GPS”,一举破解了这一难题。

  建立食品信用分类监管体系

  浙江工商2002年率先开始探索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依托自行开发的全省经济户口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对所有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分类监管,有效解决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课题。作为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一环,浙江工商专门出台了首个《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监管规范指引》,率先建立起对每一家食品企业经营行为全程信用管理的制度体系,在有效提高食品企业信用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对失信企业形成市场化的信用奖惩机制。

  探索电子监管新模式

  在对数十万户食品经营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2007年,浙江工商又针对上百万种上市流通食品着手实施电子精确监管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形成统一的食品档案数据库,工商部门实现了对每一样食品的全程动态跟踪管理,彻底改变了以往在问题食品被披露后挨个跑商场、超市排查的局面,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能。到2008年底,浙江已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真正实现了“远距离巡查,零距离监管”。

  加强工商所责任区监管

  在创新监管方式的同时,浙江工商狠抓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工商所推行责任区监管制度,以网格化巡查为依托,明确每位干部的监管责任,做到“谁片区、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危险控制在萌芽里,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在辖区内树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实时监测:四位一体掌控质量

  质量监测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浙江工商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食品质量监测系统,全力查处非法食品广告,为食品安全配上“识别器”,有效防范和制止区域性、行业性制假售假行为的发生,较好地掌握了市场监管的主控权和主导权。

  不断完善质量监测体系

  浙江工商从全面治理餐桌污染入手,积极开展食品质量监测工作,形成了一个定性与定量、定点与流动、自检与抽检相互结合,检测中心、检测车、检测箱、检测点立体交叉、全方位覆盖的“四位一体”的检测体系。目前,全省已拥有检测中心71个,检测车81辆,检测箱537个,市场检测点685个,日均检测食品超过1.13万批次。2008年共处理各类不合格食品136万公斤,查处问题食品1532批次。

  针对浙江山区多、海岛多的特点,工商部门积极扩展监测覆盖面,努力将监测范围向偏远地区延伸。温岭市工商局搭建监测中心指挥平台,将监测车上山区,让监测箱下海岛,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市场无监测室、海岛市场监测车进不去的困境。

  针对经济全球化下进口食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浙江工商秉承“一体化监管”理念,敢于亮剑,绝不手软,相继查处了雀巢奶粉、苏丹红、寿司、美国保健食品等重大食品质量事件,掀起了一股股质量监管风暴,被舆论称之为“浙江工商现象”。

  积极构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危害性、非预见性及快速扩散性特点,浙江工商制定出台了《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市场的异常波动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清查,有效处理并防范其蔓延,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后果。

  全力查处非法食品广告

  违法食品广告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浙江工商着力构建科学有序、强势有为的广告监管格局,全天候实时监测各类媒体发布的广告,严厉查处违法广告发布行为,成效明显,广告违法率多年保持在1%以下。2008年浙江省工商局会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浙江省保健食品广告专项整治方案》,掀起保健食品违法广告整治风暴,将数十种违法广告产品及其广告主清退出浙江市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全程配送:安全示范树立标杆

  农民是浙江最大的消费群体,但长期以来,农村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消费维权的盲区。浙江省工商局于2004年启动了声势浩大的 “百县万村放心店”工程,用三年时间在全省每个行政村都建立起一家食品安全示范小商店,所有商品全程配送,从而扼住了问题食品进入农村的咽喉,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的“守门神”。

  统一标准 全程配送

  在示范店创建活动中,各级工商机关严格实施“五个统一”管理措施,即:统一店牌、统一制度、统一标识、统一台账、统一承诺。同时,还构建了一整套示范店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合格的坚决清退,为所有农村食品经营者树立了标杆,“走正道、售正货、树正牌”蔚然成风。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 30381家,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示范店要做到真正放心,进货源头管理是关键。在推进示范店建设中,浙江工商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食品(副食品)批发市场开展向农村放心店配送工作的指导意见》,走出了一条批发企业往示范店走、配送中心往加盟店走、龙头超市往连锁店走等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食品安全建设新路子。

  建立农村维权体系

  在实施农村示范店的同时,浙江省各级消保组织开展了农村消费维权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消费监督站,在行政村设立消费监督点,并为每个站、点聘请消费维权监督员,示范店建到哪里、维权网就设到哪里,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省所有县、乡、村三级消费维权监督的大网。目前,全省已建立消协分会和维权监督站1465个,设立监督点33305个,实现了消费维权联络站(点)进农村100%全覆盖,共聘请农村维权监督员近5万名,充分发挥了“维权民兵”的消费监督作用,使它变成工商的眼睛,延长了工商职能,起到了“一网多用、一员多能”的积极作用。台州市黄岩工商分局还与企业合作设立了全省首个“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贡献奖励基金”,强化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工商系统的农村示范店工程和维权网建设,将它上升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之一,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了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的“三张网”工作思路。“三网”保“三农”,和谐平安,城乡一体,浙江省的农村消费安全形势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好转。

  咬定症结:五项制度促进自律

  食品经营市场主体在整个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过程中处于最关键环节,这一群体自律意识不强,责任感缺失,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发生的症结所在。为此,浙江省工商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经营者自律工作的通知》,全面构建食品经营者自律守则五项制度,逐步建立起行政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给食品企业戴上“紧箍咒”。

  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承诺制度

  过去,食品经营者自律意识普遍较弱,思想上存在“食品安全应该由生产厂家解决,与经营者无关”的模糊认识。从2004年起,浙江工商从经营者签订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经营责任书入手,强化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并将经营者的统一承诺在店内显著位置悬挂,公布12315举报投诉电话,在约束自身经营行为的同时接受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承诺的内容主要是督促经营者诚实守信经营,严把食品质量关,认真对待消费投诉,确保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放心。形成了食品安全“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

  早在2003年,浙江工商就探索实施“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2008年,又开始在农贸市场之外的各类大型卖场以及农村示范店全面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要求所有大型商场和超市都应在商店内醒目位置设置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定期不定期地公布食品质量情况、相关检测机构和工商部门对食品抽检情况以及工商、消保委等发布的食品安全动态、消费警示等食品质量信息。通过及时公示食品安全信息,有效杜绝了不合格食品混迹市场。

  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

  浙江工商又要求食品经营者根据食品类别,规定食品临近保质期期限,制订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包括:指导大型商场、超市落实专门的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人员,设专柜或专区销售临近保质期食品,在醒目位置标明“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区”或“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专柜”字样;引导食品经营者在待售的临近保质期食品上粘贴统一的“临近保质期食品”标签。在经营场所食品销售区的醒目位置悬挂“当你购买食品时,请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使用期限和最后使用日期”一类的温馨提示。该制度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欢迎。

  无理由退货制度

  2007年,浙江工商推出首个《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对商场、超市和星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实行无理由退货制度。宁波海曙区天一商圈19家企业截至目前已无理由退货101541件,涉及金额2316万元,消费者申诉案件大幅度减少。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商店目前100%实行了无理由退货制度,并设立了“无理由退货预退基金”,只要游客提出合理的退货要求并提供购物发票,工商部门第一时间从基金里拨出款额先行垫付,缩短游客等待的时间,有效保障了外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合格食品就地销毁制度

  退出机制是食品安全监管链中的重要环节。为杜绝问题食品退回后重新加工再回到流通环节的事件发生,浙江工商根据《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在大型商场超市、一级批发商或配送的龙头企业实行了不合格食品就地销毁制度和定期备案制度,对撤柜问题食品一律现场销毁,不再退回供货商。目前,浙江省3299家大型经销企业已全部建立起该项制度。

  发布预警:食品安全警钟长鸣

  浙江工商还以12315综合执法网络和通联全省的信息化网络为依托,充分运用与媒体的立体互动,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预报制度和消费警示制度,构建起消费安全的“天气预报台”。

  开通12315食品安全预报台

  依托省、市、县、所“四级联动”的12315行政执法综合网络、工商门户网站以及在全国率先开通的手机短信等三大举报系统,全面整合12315举报投诉机制,畅通举报投诉通道,各地的食品安全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上报汇总。同时,构建信息分析处理机制,通过开发专门的信息软件,汇总分析处理全省日常巡查监管、专项抽检、消费投诉、案件信息以及部门监测、媒体曝光等信息,可及时向30万家食品经营户和社会各界消费者发布预警。

  构建全方位消费警示发布平台

  为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权和知情权,浙江省工商局专门组建了新闻中心,广泛链接新闻媒体,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互动和宣传平台,及时向消费者发布各类消费警示,每年在各类媒体发表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报道5000余篇,积极引导舆论监督,努力打造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预警防范体系。

  一道道屏障阻挡了问题食品进入百姓餐桌,浙江工商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以及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认可。社会舆论更是对浙江工商的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

  人民日报在头版专门刊登文章《浙江农村食品安全有“三网”》,并连续发表题为《为了群众消费安全——浙江工商“双百行动”扫描》、《浙江省“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浙江试行农村商品准入制——试点辖区内未见发生恶性商品质量案件》等报道,该报《“红头文件”评点》栏目还专门发表了题为《失信企业成“过街老鼠”——浙江推出全国首个企业信用预警体系》的长篇重点报道。

  新华社对浙江的做法更是进行了长期跟踪采访,先后向全国发表《浙江将全面建设“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省“万村放心店工程”全面完成》、《浙江3月15日起商场超市必须在显著位置公示不合格商品》、《浙江发布全国首个食品销售者行为规范指引》、《国内首份企业信用“体检报告”出炉》、《宁波市推行商品准入制调查》上下篇、《浙江探索农村食品安全工商监管新思路》、《浙江省多措并举探索企业信用监管新路》等文章。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等强势栏目中先后以《浙江放心小店进农村》、《浙江:商场超市必须在显著位置公示不合格商品》、《浙江全面实施“百县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嘉兴开出流动放心车》等为题连续十余次对浙江的做法作了重点报道。

  人民网记者还专程赴浙采写了《浙江省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纪实》的长篇通讯。

  浙江日报发表《全过程整治餐桌污染——我省工商部门筑起五道防线保食品安全》、《为了三千万农民兄弟的消费安全——浙江省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取得成效》、《维权卫士 质量先锋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消费维权纪实》、《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天发布消费安全信息》、《长三角将“泛区域执法”力保食品安全》等报道。

  浙江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工商部门将继续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大民生的情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总体部署,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密切监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百姓的每一张餐桌,阻击流入市场的每一件问题食品,为4900万浙江消费者筑就一道牢不可破的食品安全防线。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1 打造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新生态 2009-5-8 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3;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4;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5;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6;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7;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8;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9;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12;浙江日报000112009-05-08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