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战争。
大自然积聚的能量,猛然间在四川的北川、汶川、青川一带爆发,顷刻间“地动山摇”、“天倾地陷”、“天崩地裂”乃至“天翻地覆”——古人创造出这些词汇,一定依据与凝聚了他们对地震的了解与感知。
巨大的灾难把人在瞬间震懵了。当地一个汉子说,他正在放牛,牛突然趴下,怎么喊它乃至打它也不起来,就在此时地震了,不远处一座大山仿佛弹出来,压到另一块地方,因为牛的先见之明,他得以躲过了灾难。
在经由媒体得知真相后,几乎所有人都被震惊了,悲痛之余,用各种方式来支援自己的同胞。记得去年的那些日子,人们的心似乎被洗过一遍,那些在你争我夺的世俗生活中早就不再干净的灵魂,仿佛突然间得到了超度和升华。
在东河口,我们看到半座山倒下来,从前的村子被埋在近百米下。如今,这儿正兴建一个地震遗址公园。县城里仍满街危房,而就算危房,还有人冒险住在那儿,或是利用底层的店面做生意。
青川是浙江的对口援建县,比较当时蜂拥而至的志愿者,这是更有组织也更有效率。省以下,经济实力强的县市再各自对口援建相应的镇与乡,如此这般,形成一张网。
援建以准军事方式进行。所有人员都身穿迷彩服,住在由板房组成的营地中,晚上10点锁门。干部一律以三年为期,也就是说只有把援建工作做出眉目才能回去,这相当于服一次兵役的时间。按中央要求,用地方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作援建经费,三年共计投入60亿,这笔钱相当于青川县年财政收入约三百倍。
浙江的援建指挥部自己做规划,自己定项目,自己组织施工,重点放在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上,还有农房建设。后者采取国家拿一部分,浙江支援一部分,当事人自己再出一部分的方法来进行。结合当地情况,有不同的建造方案,有的以木头为主,有的轻钢结构,也设计了具有抗震能力的土墙农舍。
在各处行走,常常遇到当地人问我们:你们是浙江人吧?
对他们来说,浙江人已成为接触最多的外来者。他们对浙江人的印象是:讲规则、有效率、能吃苦。而所有参与援建的人员都有一种近乎信念的坚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争不了第一,也得拿第二。
不知道能不能把这称为浙江精神?
他们把这次援建工作,也看作是树立浙江形象的工程。去年入冬时,为了保证灾区人民不挨冻,有关方面组织了捐赠活动,结果一下就收集到20多万条棉被与几十万件冬衣,前者青川县人均一床,后者人均三件。
解决眼前的困难之外,援建工作还试图为青川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譬如帮助培育若干产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所有这些来自浙江各地的人们正在奋力工作,尤其最近中央提出三年援建任务力争两年完成的口号,使大家有了更强的紧迫感。
除基建人员外,浙江的教师、医生、规划设计师等也都以各自的方式来到这里,有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把这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是行善。
而天下还有比做好事更大的快乐吗?
青川老百姓称前来做援建工作的浙江人是“火锅”,他们说自己最爱的就是“火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