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我们永远在一起
· 母亲节,妈妈在青川……
· 读一本青川的书
· 青·川·人·的·最·爱
· 走一趟青川
是一生的记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5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走一趟青川
是一生的记忆

□谢鲁渤
  

  山坡上唯一残存的半间白房子还在,据说它的主人曾亲眼目睹了那山崩地裂的瞬间:飞沙走石、烟尘弥漫,这个叫做东河口的村庄,顷刻间被喷发的地下物质和坍塌的山头彻底掩埋,从此消失。我们脚下踩着的废墟,已在原先的村庄山体上隆起了上百米。走在青川县东河口的地震遗址上,谁都不忍重踩重踏,生怕惊扰不幸罹难的亡魂;一丛丛棉花草悄然钻出废墟,摇曳在明亮的阳光下,如同新的希望。我们来到青川,正是为着追寻这新希望。

  地处川北的青川地盘很大,从东河口所在的关庄往县城去,约五十公里,往出县境的第一重镇竹园去,也是约五十公里。在这条线路上,我们来回颠簸了好几趟。公路原本就盘山绕岭,加上地震的破坏,很不好走;沿途青青山脉,被尘土蒙垢,少见鲜绿;打隧道的机械轰鸣、建新房的农民忙碌,随处可见的工棚和临时板房,加上一闪而过的标语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工地,所有的不便和辛苦,都被对未来青川的想象所化解,感受到的是建设中的新青川。

  未来青川是什么样的呢?几天来我们所到的每一处,首先看到的是豁达而坚韧的青川人,生活着,劳动着,对自己劫后家园的重建满怀信心。在凉水,一个六十岁的农妇,独自粉刷着刚刚落成的新房,儿子媳妇都去了外省打工,干完家里的活,她还要去山里的老屋喂猪,那是原先的家,房子塌了,猪还在。她说等住进了新房后,她也要出去打工,靠自己是最要紧的。这就是青川人!这就是遭受了重创的青川人!一年了,这一年他们没有被击垮。我相信,他们永远不会被击垮,他们就是未来的青川。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浙江建设者所描绘的未来青川的蓝图。譬如沙州镇,驻扎的是台州援建指挥部。此地位于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早在西汉六年已设白水县置,系蜀中三关之白水关所在,这里物藏丰厚,出产的油橄榄尤负盛名,山里有金矿,从前不乏淘金为生者。古隘口的漫道雄关,现在是看不到了,作为宝珠寺水电厂的青川库区,旧镇已蓄水成白龙湖,地处湖心地带的沙州,是一个移民新镇。指挥部的同志说,十年前失地,5·12失房,但沙州人从不怨天尤人,依旧挚爱自己的家园,依旧笑对未来,因此在他们看来,帮助沙州群众尽快安居乐业,有着双重的迫切性。

  所以对沙州的重建,浙江援建者动足了心思,在这里,农房建造的模式和规划最具多样性。紧靠白龙湖的江边村二组是一种模式,背山临水,轻钢结构的双层小楼,有阳台,有辅助房,外加前庭后院,周边是规划中的桃园梨园,堪称新村建设示范。在寺沟村,又是另一种模式,结合自然地形,聚散随意,可数户相邻,亦可独自一院,钢木结构或木结构,有楼屋,也有平房,所有的农房都是青瓦白墙人字顶,尽量能够保持或接近川北民居的风格。

  说尽量保持或接近,是因为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创造和积淀,具有深层的历史因素,形似易,神似难。我曾经在成都某大型茶楼的通道处,见过一壁川西民居的雕塑,非常精美,后来用它的图片做了一期《江南》杂志的封面。我相信川北民居也一定同样精美,可惜在地震毁灭性的破坏之后,青川几乎已经看不到老房子了,一路走下来,只在青溪镇偶有所见。青溪是古镇,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青川县城,镇上至今还能看到明城墙的遗址和部分墙体。援建青溪的是温州,得益于对古镇老屋的观察,温州人在这里建造的农房,除青瓦白墙人字顶外,又添加了一项雕花木窗,从效果图上看,像是更接近于川北民居。

  援建是有时间要求的,原定为三年,现在更是要提前一年,变成两年,浙江人都觉得担子重,但都有信心。我们所见到的每个援建者,从总指挥长谈月明到最基层的青年志愿者,精神面貌可一言以蔽之:团结奋进!援建者的事迹令人感动,援建项目的速度令人欣慰,而夯实这一切的基础,正是灾区群众自身的信念和力量。他们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以自己熟悉的方式,重新开始新生活,他们让援建者的理想,真正闪现出了光芒。

  再过几个月,就是所有中小学生的新学期了。我们到沙州的这天,正逢镇上新建的中小学校舍结顶,教学楼、宿舍楼、操场及辅助设施,一应俱全,女镇长说九月一日学生们在新教室上课应该没有问题。浙江对青川的援建,一开始就把公益项目摆在首位:学校、卫生院、福利院,等等,都可望在年内交付。有了这些设施,乡镇才更像是乡镇,青川的父老乡亲们心里才会踏实。

  浙江与青川的结缘,早些年就已经开始,但还只是项目和局部,大地震之后的援建,一下子在全县铺开,要重建一个青川了。尽管两地的距离依旧遥远,彼此的联系,却日益广泛和密切,从县城到各个乡镇,“浙江”这个词汇,几乎已融入青川人的日常用语。浙江人对青川的认识和了解,也不断地加深。青川也有文学杂志,刊名响亮,就叫《青川文学》。我拿到的这期,是去年的夏季卷,正值5·12大地震后不久,整个一本专辑,记录了青川蒙受的巨大灾难,散发的却是青川人凤凰涅槃的心声。在青川总能听到对浙江感谢的话,但我觉得青川人民给予浙江的感动,是更为深层的。

  在地震周年将临之际,走一趟青川等于添十年记忆,说十年是短的,其实应该是一生。在木鱼镇,在温家宝总理到过的木鱼中学旧址上,吊塔高高矗立,地基深深挖掘,长眠在后山坡学生公墓的数百名遇难少年,再不能进课堂了,浙江援建的新木鱼中学,应该是留给他们的一个承诺:你们的名字,永远在学校的花名册上。我们要用一生的记忆,来记住他们,一个也不能忽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走一趟青川
是一生的记忆
2009-5-8 48256F32002924A6482575AF0025FC36[A5-谢鲁渤≈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