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水学院本科办学五年回顾
·资 讯·
浓墨重彩谱华章
科学定位——
负重拼搏谱新篇
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地域优势相对缺乏,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五年来,丽水学院科学定位,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规范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创新改革,整合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之路,促进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作为丽水市第一所升格的本科院校,丽水学院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注重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明确了办学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方案。根据学校发展实际,把办学目标锁定为:办成一所以文理为基础,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融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为一体,专业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有较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围绕这一办学目标,2005年下半年,学校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子规划,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学院设有11个二级学院、1个成人教育学院;现有26个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初步构建起文、理、工、管、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本科教育及高职教育并举的学科专业基本框架。
在办学规模上,学校坚持根据现实需要和条件稳步发展的原则,并按照扩展本科压缩专科的方向,逐年增加本科招生,缩减高职高专招生数量。2008学年,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6118人,近几年还扩大了外省招生范围和数量。
在办学规模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丽水学院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征地128.3亩扩大校园建设,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开工建设学生宿舍、医学实验楼和标准田径场。图书馆藏书118万册,比2004年底增长69.02%,期刊2400余种,建成了信息网络现代电子图书系统,与丽水市共建了网络图书馆。建成了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确定了校级建制实验室12个,其中4个为重点实验室。同时还完成了一批教学设施建设项目。
人才强校——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院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逐年大幅提高经费投入,从2004学年至2008学年共投入了990万元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五年的努力,学校专任教师中高学历学位和高职称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快提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学校741名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308人,其中正高职称4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36人,其中博士10人。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效果整体明显提高。在2006、2007年教育厅听取“百堂课”活动中,丽水学院80~90分高分段的课程所占比例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数23和18.2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雷艳萍老师以96分的成绩名列全省本科组第一;有2人被评为省高校教学名师;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和 “生物科学教学团队”分别入选首届高校省级教学团队。
凭借人才优势,学院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科研等级取得新的突破。2005-2007学年的科研业绩与之前的四个学年相比,省级以上科研立项数增加2.5倍,高级别论文发表数增加6倍。2008年底科技部发布的第二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评选结果中,丽水学院有一篇论文入选,是浙江省除浙江大学外惟一入选、也是全国地方高校惟一一个入选的。
狠抓质量——
墙内开花墙外香
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永恒的生命线,这是丽水学院人的共识。升本以来,丽水学院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进一步理清了学科专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主干专业、支撑主干专业的学科,以及围绕主干专业拟发展的专业群。在区域经济研究、函数论研究、刘基研究、畲族体育研究、地方文化艺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已有2个省重点学科,3个市重点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5个校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6月,省学位委员会批复同意丽水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6月18日,学校举行了2008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 657名学院成立后独立培养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
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的教育教学硕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该院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逐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对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和设计等环节的指导与管理,规范程度与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雷艳萍老师在全省“百堂课”活动中获得本科组第一名; 2007年在全省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中,丽水学院化学专业名列全省第二。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07学年组织社会实践队伍250余支,8000余名同学参加,10支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学院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工作机制,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校内专项科研基金,开展了学生科研课题申报活动,形成了较完整的省级项目、校重点与一般项目相结合的学生科研创新体系。2008学年学生校级科研项目已经立项260余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5项。机电建工学院2008届学生金国鑫在校期间获得国家新型技术专利14项。
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学校招生就业形势的改善,2008年本科投档线已经高于省线,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85%。
立足特色——
中流击水竞风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以特色求生存,培育办学特色,从升本之初,就是丽水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2004年,学院明确了“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定位。
在地方性特色的培育方面,着重从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培育地方性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地方特色学科的培育。按照扩展本科压缩专科,做强传统优势专业,着力培育特色专业的思路,积极发展并做大做强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2008年学校重点培育的“中小化工企业‘订单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入选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采取“校县合作”、“校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市政府一些部门及莲都区、龙泉市、遂昌县、青田县、缙云县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如与市农办共同编制的《丽水市农民异地转移规划》成为全省下山脱贫的范本;经管学院所承担的“莲都区旅游资源策略研究”所策划的6个招商引资项目中,有1个成为市重点建设项目,3个成为莲都区重点建设项目,招商总金额达6亿元。
在师范性特色培育方面,努力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2004年以来主持了3项以师范性特色培育为研究内容的省级新世纪教育项目,制定并实施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成立了教师教育基地协调小组,建立了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还成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在教学上,增加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增设师范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改进实践教学体系,使师范生见习实习工作四年贯穿。积极推进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改革,2007年起把分散实习改为相对集中实习,2008年结合实施“领雁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这一做法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前不久,省政府确定学校为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
在民族性特色培育方面,积极发挥全省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作用,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畲族语言、民族音乐等课程,主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浙江片的编纂工作,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研究”等3项省级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课题,出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多次以主力阵容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以丽水学院学生为主体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剧目《畲家谣》获得创作金奖。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今年5月,丽水学院迎来成立5周年暨办学102周年华诞。学院党委书记肖建中深情地说,拥有一百多年办学积淀的丽水学院是古老的,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而作为一所只有5年本科办学历史的地方综合性高校来说,丽水学院是年轻的,正处处飞扬着生机与活力。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古老而年轻的丽水学院宛若鲲鹏展翅,在阳光风雨中,为了光荣与梦想,万里扬帆,击水逐浪,行进在永无止境的征途上……
□ 王 锋 张海蓉
在蜿蜒的瓯江水畔,在巍峨的栝苍山下,一所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正悄然崛起——2004年5月,原丽水师专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更名为丽水学院,从此结束了丽水地区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
跨越世纪风云,薪火代代相传。丽水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百年之前, 1907年,汉学宗师孙诒让在处州府创办了处州师范学堂。沧桑百年,学校几经迁址,数易其名,合小成大,由弱到强,102年间走过了一段艰苦创业、光辉曲折的发展道路。
百年沧桑,世纪跨越。从2001年开始,丽水学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这期间,学校的办学层次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飞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学校在校生达到12800多人,教职工960多人;校园面积从100多亩快速发展至900多亩;建筑面积从7万多平方米增加到30多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从300多万元增至7900万元,图书从26万册增加到118万册……
一组组上扬的数字记录了丽水学院不懈努力、令人振奋、实现跨越发展的轨迹。学校何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翻天覆地的变化?院长朱土兴教授认为:这是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党政班子团结一心,以正确的办学思路、科学的决策举措合力推进的结果;是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