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大山深处好写生
· 到贫困地方去
· 景宁嘉年华
演绎畲乡浪漫
· 5日立夏
戒躁戒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到贫困地方去
——记青年志愿者彭旸和她的“爱心接力赛”
  一封千里之外的贵州乌蒙山区来信,最近通过浙江媒体刊发后,不仅在当地反响强烈,而且从杭州扩展到上海、北京、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在青年人中掀起一场踊跃奔赴西部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者爱心传递热潮。

  写信者是贵州财经学院28岁的年轻女教师彭旸。4年前,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放弃出国攻读法学博士的机会,前往贵州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支教,并感召1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这一行动。

  青春旅途的“加油站”

  今年9月,彭旸即将前往英国攻读贫困地区教育管理博士学位,不想因此中断支教事业的她,给自己的老师——杭州平和英语学校副校长张晨秾写了一封“求助信”,希望他帮助招募一些志愿者。

  没想到,张晨秾将这封信在《钱江晚报》公开发表,引来四面八方的年轻朋友参与志愿行动。他们表示愿意接过彭旸手中的“教鞭”,为贫困山区奉献知识和智慧,也为自己的青春年华积蓄更多的力量。

  2005年,从云南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的彭旸申请到英国一所学校攻读法学博士。眼看梦想就要成真,即将留学的她约请几位好友到贵州旅游,而这次行程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依然寒冷、潮湿的天气,年幼的小孩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鼻涕挂在脸上。而他家的所有家当加起来不够100元。”旅行途中偶然路过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庄,彭旸被当地的贫困状况所震撼。

  看到那些孩子,她哭了。旅行结束后,彭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即将出国选择“光明前程”,可迄今为止为国家做了什么,“一刹那,我决定留下来,到贵州贫困山区当一名志愿者。”彭旸说。

  她的选择遭到父母的反对,家人和朋友都认为,娇生惯养的“80后”,她的举动肯定是“三分钟热度”,贫困和艰苦一定会让她知难而退。可是,在贵州黔东南、毕节等地贫困山区,她却坚持了4年。

  “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彭旸这样形容自己作为志愿者的生活状态。贵阳孟关乡、黔东南剑河县、黔西南册亨县,4年来,她去支教的都是最缺老师的学校,每到一所学校,都要求包下整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在孟关乡中心小学,她一个人给全校600名学生上英语课。这是这所学校第一次开设英语课,虽然很辛苦,可是她说:“如果这些努力真的能改变孩子的心灵,甚至命运,我的价值就放大了600倍。”

  2007年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彭旸都会不厌其烦地宣传她的支教事业,就这样,先后有100多人像她一样,来到贵州成为志愿者。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

  “老师你辛苦了,我要好好学习,我要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做我们的好朋友。”一个用草纸折成的小信封里,装着一封写着简短话语的信笺。

  这是贵州毕节市朱昌镇伍坪小学3年级的聂梦霞写给她们的老师韦艳萍的信笺。韦艳萍珍藏着100多封孩子们亲手制作和写给她的色彩斑斓的信笺。艰苦的支教生活中,这些温暖的话语就是每天晚上温暖她内心的坚强力量。

  在毕节市朱昌镇,韦艳萍和6名大学校友是这里的第二批义务志愿者。他们都是贵州财经学院四年级的校友,在学校里听到彭旸讲述自己在贫困山区的支教故事后,自发成为“爱心接力赛”的参与者。

  来自江西九江的韦佩说:“我自己就是一名留守儿童,刻苦学习走出大山是我从小的梦想。如今,在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志愿者就是要传递这样一种奉献社会、砥砺自我的精神,这样的付出有厚重的回报。”

  对于这些20多岁的大学生来说,支教生活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简陋的宿舍有蚊虫叮咬,吃水要到几公里之外去买,每天伙食几乎都是土豆、白菜。

  这是一群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青年志愿者,她们的奉献和付出不仅改变着自己的人生,更悄悄改变着贫困山区的面貌。

  一名3年级的学生在周记本里写下自己的理想:“我长大后希望成为像韦老师一样的人,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对于支教者来说,“这就是最丰厚的报酬。”  

  再过两个多月,7名志愿者就要结束他们的支教生活。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更多人接过彭旸手中的教鞭,踏上志愿者的征程,实现他们的青春理想。  

  家住杭州的余维是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了解到彭旸的支教经历后,他立刻决定报名,利用暑期空闲时间,到贵州山区支教,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自愿承担起志愿者报名和培训工作的张晨秾说,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是最有理想、最进步、最活跃的群体,而青年志愿者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封短信引来数十人报名参与志愿行动,其中不乏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的青年,这场爱心接力将会薪火相传,影响越来越大。

  新华社记者 章苒 王丽

  (据新华社杭州5月3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到贫困地方去 2009-5-5 48256F32002924A6482575AC002AF15C[A1-新华社记者≈B1-周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