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记者来到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这所位于村子中央的学校,有八百多名农村孩子在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孩子都会剪纸。这门投入少乐趣多的手艺,给这些农村孩子带来了一个新的娱乐天地。
广拜师勤学艺
“我在昭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了40多年,从奶奶手上就看到了剪纸,从小喜爱,我的三个姐姐嫁妆上的喜花都是我剪的。可惜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这种文化正在慢慢消失。”
沈卫良是学校的剪纸老师,谈起这门手艺,原本腼腆的他健谈起来。“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剪纸的传统,喜庆婚宴之时,乡民都会在新房或嫁妆上张贴喜花,以示庆祝,逢年过节之际,许多人家会剪一些福、双钱、元宝等图案,以图吉祥。”
四年前,当这所乡村学校正在为给孩子们开展哪些娱乐活动伤脑筋时,沈卫良毛遂自荐,兼任起剪纸老师。
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自己也是半路出家,能教好孩子吗?
终于,一个念头出现在脑海里——拜师学艺。学校边上的大义村,剪纸氛围浓厚,特别是村里82岁高龄的肖阿娥老人更是精通此艺。暑假里,沈卫良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一有空就往老人家里跑,学习纹样设计和剪纸技法。沈卫良的师傅不止一位,萧山老年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的很多老师都知道有位乡村教师,他虚心好学,尤其喜欢刨根问底。大家都愿意向这位徒弟慷慨授艺。
沈卫良还收集剪纸书籍,学习书籍里的有关剪纸知识及名家剪纸特色:佛山的现代剪纸、申沛农的儿童题材剪纸、万蝶之家王维海、徐冰的人体装饰等等。他细细理解剪纸的语言,品味各地剪纸的地方特色,观察剪纸名家的风采。
小剪刀变魔术
剪一刀能变出个五角形,剪两刀能变成一朵花。一张纸、一把剪刀,能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
“光是一种简单的窗花折剪,就能变出无穷无尽的花样,连手撕的“双喜”都能设计出几十种变化。更别说单色剪纸、彩色剪纸的无穷变化了。”
有些学生从来都没有上过剪纸课,看着沈卫良挥舞剪刀“变魔术”,激动不已。有的瞪着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有的则唧唧喳喳问个不停。
“孩子剪得很投入很认真,特别是展示与评价课堂作品时,常是一拥而上,课堂秩序都差点控制不住。”
剪纸课程,开发智力又充满乐趣,深深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来到学校的剪纸教室,学生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胖胖的香囊娃娃须发可辨,丰满的谷穗颗粒饱满,不同姿态的福娃,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一一展现,让人禁不住地为之感动。
“我们也引导学生剪一些励志故事的人物或成语,这能加速学生良好学习品行的培养。”比如,“凿壁偷光”、“孟母三迁”、“雷锋的故事”、“小英雄雨来”等,学生一边剪,沈卫良一边讲解。“学校还组织各种展出,参加各种比赛,进行各种剪纸作品慰问、义卖活动。这些爱心活动也能让学生充满成就感。”“他们把自己漂亮的剪纸作品挂在墙头、摆在床边、贴在班级墙报上。也有人把自己漂亮的剪纸作品送到孤寡老人、亲人、朋友手中。”沈卫良动情地介绍。
粗心的孩子心细了
“有些学生一开始不大喜欢剪纸,要让每个人都喜欢,需要一个引导过程。”
六(3)班的沈立冬同学让沈卫良印象深刻。“小女孩很聪明,但细心和耐心不够,成绩一般。学习剪纸后,她从临摹图案开始,尝到了剪纸的甜头,慢慢喜欢上了剪纸。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她为完成一幅作品,能在夏天里坐上一个中午。”
后来,数学老师告诉沈卫良,这位同学最近数学成绩提高了,计算错误也少了。
“是啊,能够静静地坐一两个小时,还会怕坐不住课堂上的40分钟。能够剪出一堆细细的线条,根根不断,又怎么会做错数字的加减乘除。”沈卫良觉得,剪纸其实也可以培养学生许多优秀品质。特别是细心与耐心。一幅剪纸作品,耗时少则十几分钟,长的可能需要几小时或几天。学生一旦喜欢上剪纸,其细心和耐心也会得到培养。
农村孩子的娱乐天地
“农村里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大都不如城市,教育设施上也有差异,孩子们没条件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
谈到农村孩子的娱乐,沈卫良沉默了许久。“但是,农村也能就地取材,发展适合自己的娱乐天地。”他认为剪纸艺术就能够弥补农村孩子娱乐形式的单调。
“剪纸发源于农村,是一种草根文化,流传于农村,在物质匮乏的农村,剪纸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活动。”他解释道。
只要一把剪刀,几张纸,而且人员集中,每当农闲季节,许多农村妇女都会聚集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挑挑花边或剪纸,往往有一种集体智慧会产生。大人们进行这项活动时,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喜欢上剪纸是理所当然的。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群体生活比较丰富,如割草、放牧、放风筝等,因此创作素材也较丰富。
“我们开展剪纸活动,让孩子课余时间有发挥想象的空间,不仅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能够一举多得。”临走时,这位乡村教师送给记者几幅学生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的图案,满载着孩子们灵动的艺术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