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要闻·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欢歌迎解放 创业谱新篇
· 给网店店主
配专业“掌柜”
· 铁路杭州站“五一”再增开8对列车
· 金华车务段增开旅客列车3对
· 广东发行
“国民旅游休闲卡”
· 重庆发行
农民工专用银行卡
· 踏春千人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欢歌迎解放 创业谱新篇
——纪念浙江解放60周年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这一天,成为浙江解放纪念日。浙江的解放,宣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的结束,开辟了浙江历史的新纪元,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此开始。

  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上海和嘉兴南湖举行,并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有了共产党,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1922年9月,在杭州皮市巷诞生了浙江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从1922年9月到1927年4月,浙江的共产党员从3人发展到4000余人,党的组织由1个发展到30多个,党的活动在浙江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已成燎原之势。

  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成立。省委的成立,使浙江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推动了全省革命形势的发展。从1927年下半年到1930年,浙江发生了大小60余次武装起义,涉及50多个县,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浙江的统治。活跃在浙南一带、被当时的中央军委编入全国14支红军正式序列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在浙江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为掩护红军主力长征而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的率领下,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使之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南方14块游击区之一。

  1938年9月重建了中共浙江省委,并于1939年7月在平阳县凤卧乡召开了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中国共产党人在浙江敌后燃起了武装抗日的烽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江各抗日武装为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中国共产党主动让出包括浙东、浙西在内的南方8个根据地,浙东、浙西的新四军忍痛北撤,仅留下少数人员坚持隐蔽斗争。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浙江的共产党人从隐蔽斗争转为公开的武装斗争,在浙东、浙南、浙西南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犹如在国民党的后院燃起了一把熊熊大火,严重动摇了国民党在浙江的统治基础。解放大军入浙后,各地人民武装四面出击,配合解放大军解放了全浙江。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第三野战军所部乘胜南进,七兵团的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五军,八兵团的第二十四军,九兵团的第二十、二十七军,十兵团的第二十八军和第二野战军三兵团的第十一、十二军,五兵团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军,共6个兵团 的13个军,相继进入浙江作战。5月3日,七兵团第二十一、二十三军解放杭州,“天堂”杭州获得新生。5月初,第二野战军第三、五兵团解放了浙西南广大地区。5月16日起,二十一军南下温州,解放浙南;二十二军东进宁波,解放浙东。1949年7月开始,驻浙人民解放军开始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先后解放了舟山群岛、洞头列岛、一江山岛、大陈岛等沿海岛屿。1955年2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麂列岛,至此,浙江全境完全解放。

  二

  杭州解放后,1949年5月6日、8月18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成立。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全省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49年到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从18.75亿元增加到30.5亿元,增长62.67%,年均增长17.61%。与此相适应,国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人民生活有了一定改善。

  从1953年开始,浙江省进入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省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从1952年到1956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从20.11亿元增加到24.56亿元,年平均递增5.1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8元增加到84元。工业总产值从10.39亿元增加到18.5亿元,年平均递增15.5%;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从736个增加到3180个,新建和扩建了浙江铁工厂、杭州第一纱厂、都锦生丝织厂等主要工厂,筹建新安江水电站等重要工程项目。

  1957年4月,浙江第一座27立方米高炉在绍兴破土动工,11月炼出第一炉铁水,这标志着浙江现代冶金工业的诞生。同年,在浙西衢县动工兴建浙江第一座大型化工联合企业——衢州化工厂,填补了浙江省有机化工和化肥工业的空白。这一年开工兴建的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新安江水电站,为江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源。

  从1957年底开始,浙江钢铁厂、杭州锅炉厂、杭州重型机械厂、杭州汽轮机厂、杭州轴承厂、杭州玻璃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动工兴建。这一批骨干企业的建成投产,大大增强了浙江的经济实力,为今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也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萧甬铁路和配合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的金岭铁路,相继修建。群众性的修筑公路热潮,此起彼伏。至1960年,全省建成公路近1万公里。浙江的交通运输网骨架初露端倪。

  在推进工业建设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兴建了钱塘江、曹娥江等十几项大型防洪灌溉工程,兴修了蓄水量在7000万立方米至6亿立方米之间的大中型水库8座,各地社办公助修建的水利工程多达9.7万余处,大大提高了农业抵御洪涝旱灾的能力。1966年,全省粮食亩产量达到437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亩产指标的省份,并出现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局面。

  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到1978年,全省有电影院、影剧院111个,电影放映队3809个,艺术表演团体128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馆19个,文物保护单位48个。浙江的教育事业尽管有过较大的曲折,但仍取得重大成就,到1965年,全省小学数量为9.41万所,普通中学617所,高等学校13所,全省大、中、小学学生超过500万人,全省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然而,由于“左”倾错误思想在政治思想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开始强化,浙江政治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被扰乱。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都使浙江遭受到重大挫折。

  综观浙江解放后近30年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4.9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9倍;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73元,增加到1978年的331元,增长4.53倍,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49年的62元增加到1978年的193元。

  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从此,浙江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心、锐意改革,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富民强省的发展路子。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1979年下半年,长兴县长城公社几乎与安徽省小岗村同时开始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4年,全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99%以上。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助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到 1991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乡镇工业产值占到全部工业的51.4%,成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到1991年底,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3802个,年成交额达到200多亿元,市场大省初步形成。

  在城市,积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放权让利、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推行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推进劳动、工资、财税、职工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到1991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猛增到100余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0907家,这为后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赢得了先机。与此同时,浙江的企业股份制和企业集团也进入初创期。伴随着城乡改革的全面深入,浙江的对外开放也逐步向全方位、多领域拓展。

  到1991年底,浙江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攀升,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24亿元增长到1089亿元,从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7位;三次产业结构从38∶43.3∶18.7转变为22.5∶45.4∶32.1,实现了从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跨越。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吹响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号角。省委、省政府以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为突破口,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要求,企业改革走上制度创新之路,到1999年底,城乡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到2002年,国有企业的改制面达到97%,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业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国有经济控制力不断增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通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全省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实现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不断完善。市场建设在与“块状经济”的相互促进中,量增质强,辐射突破地域界限,逐步向省外甚至国外发展,“市场大省”声誉鹊起。实施“东扩西进”战略,对外开放步伐大大加快,一个以8个国家级和5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4个开放市县为主体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省委、省政府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务实精神,带领全省人民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增强综合竞争软实力;积极建设“法治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省委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先进性建设为目标,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为保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为浙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吹响了新的进军号。省委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作为浙江未来发展的总战略;明确提出了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为此,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积极鼓励人民群众自强创业;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让全省人民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切实构建起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的总体布局,力求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

  改革开放给浙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0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21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2214元(6078美元),均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财政总收入373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国第三位,分别连续8年和连续24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

  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省委、省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关注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执笔:金延锋 包晓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要闻·经济新闻 00006 欢歌迎解放 创业谱新篇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9-4-29 48256F32002924A6482575A50013F460[B1-李阳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