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院长,黄祖辉从2006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
“与大多数的村干部相比,大学生的素质应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却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黄祖辉告诉记者,很多大学生初到农村时,对农村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习,那种感觉“就像被扔进河里学游泳”。
根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对“大学生村官”的一份调查显示,有34%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表现不太满意,认为实践能力欠缺;有72%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所学知识用不上;而有57%的村干部认为应该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培养他们与农民的沟通能力及如何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技能。
“如果简单的认为大学生素质好,就可以把村官当好,这就太低估‘村官’这份工作了。在这个小小的社会单元里,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如果对农村情况不了解,大学生是很难‘让理解照进现实’的。”黄祖辉说。
去年回自己老家当村官的浙大毕业生王月,如今已经在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幸福乡蒋坝村工作了10个月,对于村官这份工作,王月有了很多切身体会。
虽然是回老家工作,没有语言的障碍,交往的也是自己熟悉的村民,但是王月还是碰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最近村里在做征地工作,但是我之前对农村的土地政策一无所知,相关的政策自己还得先听村干部解释一遍,工作起来很吃力。”王月本科学的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开始连财务报表也看不懂,村级财务实际上是村财务现教的。
“对于那些志在农村的大学生生来说,如果仅有一腔热情,却缺乏最起码服务农村的基础知识,这样的服务只是空想。”浙大校领导表示。
一年前,温总理曾勉励浙大学子“深入农村,了解国情,上好不可或缺的一课”。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考虑,浙大在多种专业选择中特意增加了“农村推广”专业,用通过专业化建立长效机制,直面田野的方式,弥补大学生农村实践经验不足的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