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平、胡梦 摄影/王春平、陈更荣 设计/沈姝荟
首届浙江省十大江南经典小镇展示——佛堂
义乌佛堂 一个美丽、富饶、神奇的地方……
荣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概况:
佛堂镇位于义乌市南部,距离国际商贸城10公里,是区域面积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义乌市第一大镇、浙江省中心镇。
2008年,佛堂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同比增长22.4%;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7.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475亿元,较上年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0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18.5%。
佛堂交通便捷。距义乌机场、火车站10公里,杭金衢、金甬高速公路互通口接连上佛路、稠佛路直达镇区,五洲大道、“金义东”南线等高等级公路直通金华、东阳以及义乌市区。
“产业新城、文化大镇、人居花园”——欣欣向荣的新佛堂,与“千年古镇”、 “清风商埠”的古老佛堂并肩立在亘古滔滔的义乌江边,于是佛堂人就有了“现代文明看义乌,历史文明看佛堂”的豪迈以及上下齐心的古镇保护行动……
近年来,佛堂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发展目标,以重点工程推动城镇化进程,镇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集聚了近5万的城镇人口,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佛堂镇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2006~2020年)已确定,将规划建设用地32.2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37.8平方公里,人口28万。
发展新城、保护开发古镇,成为佛堂发展的两条并行的主题线。今年沿江古码头恢复、老街改造、老市基广场建设等一期工程都将陆续开工,不久,人们就能踏上鹅卵石、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去品沿江古码头、逛老市基广场了。
佛堂缘释得名
佛堂,网上“百度”一下,以之为地名者,大千世界只有义乌佛堂镇一地,足见其与佛教渊源之深厚。
相传南朝梁代(502~557年)天竺高僧达摩云游义乌双林,恰逢义乌江洪灾泛滥,目睹傅大士带领民众抗洪抢险悲壮义举,为之感动,遂投磬江中,化为渡船,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后人感其恩德,于投磬处募建“渡磬寺”,因寺柱楹联中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和“佛堂市兴永千秋”句,后人遂名此地为“佛堂”。1500年来,佛堂成为江南颇具影响的佛教圣地之一。
佛堂古镇因水而兴
佛堂称镇,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嘉庆年间《义乌县志》。其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
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
佛堂在唐、宋、元历朝因寺兴庙盛,佛堂渐成村落,渐成集市,渐成商埠,往来香客、小贩、小商集聚落户,生根繁衍。至明清时期,佛堂聚集了大批徽商、绍商、婺商,凭借义乌江与金、兰、徽、杭通航通商,工商业极为发达,孕育了清风商埠和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尚完好保存的古街弄、古民居群体,精湛的砖雕木刻和淳朴深厚的明清风格甚为壮观罕见,堪称一奇。
佛堂镇内许多地名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痕迹:盐埠头、新码头、小江滩、浮桥头等。
佛堂古镇因佛而生,因水而商,因商而盛,因盛而名。
义乌市对此十分重视,正投入巨资进行保护整修,一幅完整的、立体的、多彩的“清风商埠图”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各方宾朋前来感受这里的神奇。
佛堂老街
左图右史,淳朴商风
佛堂老街总长度2000余米,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和东西两条“副街”组成。乾隆廿八年,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描述“佛堂市镇,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临邑”。足见数百年前佛堂商业繁华,已负盛名。
如今信步佛堂老街,只见店面林立,清一色的木雕“牛腿”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美人靠”栏栅洋洋■■,“木排门”店面与老街建筑浑然一体,人行道由青石板、街心石板块块相连,宛若卧龙镶嵌鹅卵石铺就的石子拼花路面上,别具一格;山南百货、茶楼酒肆、饭店客栈、药铺钱庄,应有尽有;“元泰盛”、“寿春堂”、“三星”、“瑞祥泰”、“沈协和”……内涵深奥的招牌字号,不胜枚举。渐入佳境,左图右史,历历在目。新、老市基分立“直街”的南北两头,是旧时赶市、集会的场所。 “百鹤朝凤”的戏台,“五锁伏龙”之风水,在两棵古香樟的帐伞下,相得益彰,别有天地。美轮美奂的明清遗风依然光彩夺目。
佛堂浮桥码头
泊岸如蚁,如诗如画
“桥浮佛镇贯长空,二岸云衢路自通,一带松舟横水面,千寻铁索锁江中。波澜滚滚浮轻鷁,洪浪滔滔落彩虹,何须乘车争利涉,万民千载渡西东。”这是赞美修建于乾隆初时的“万善桥”的古诗句。
当年江水清澈,桅杆林立,泊岸如蚁,江帆倒影,如诗如画。冬雪覆盖,桥身银装素裹,分外皎洁;夏日晌晚,游泳、乘凉、垂钓均以浮桥为中心,热闹非凡;春秋两季,江水如蓝,绿树成阴,桥横水面,轮廓分明,桥亭伫立,行人如梭,朝光披彩,晚霞鎏金。佛江水深,东潭西滩,船运交通,得天独厚,与金兰徽杭相通。
佛堂因之发达,有码头为证:
最早的埠头,后成装卸官盐的“盐埠头”,还有“官厅前”、“石柱埠”、“福星殿”、“竹园”等十多个码头,造型各异,分工明确。江上的船歌声,纤夫的号子声,洗衣妇的棒槌声,姑娘小伙的说笑声,水鸟的啼呜声与浮桥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汇成美妙的乐章。与浮桥相托,和岸柳相映,无论春夏秋冬、晴雨雾雪,时时呈现好好奇奇、明明秀秀的景色,美不胜收。
佛堂古建筑群
雕刻艺术的博物馆
“佛堂是一个完整的古民居古镇,又是一个雕刻艺术的博物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先生的评价。大批古民居都是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建筑,白墙青瓦,庄重典雅,结构独树,巧夺天工,与老街一脉相承,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百余幢古建筑以其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建筑“建筑、绘画、雕刻”三位一体的特点。
在大批古民宅中,“吴棋记”、“留轩”、“毛家大院”、“植槐堂”、“潘园”、“义和里”、“日顺里”、“新南山”、“懋德堂”、“长新里”……几十幢佼佼者房屋,更是金相玉质。登堂入室,满目钟灵毓秀。无论是玲珑剔透的牛腿、巧夺天工的门拱、古色古香的门窗、别具匠心的梁栋,无论是浮雕、阴雕、绘画,无论是木头、砖头还是石头,无不取精用弘。专家指出,佛堂的大批古民居,与老街、雨台、牌坊、寺庙、码头、浮桥、宗祠相呼应,元素齐全,洋洋大观,清晰地勾划出一幅“清风商埠图”,是江南一绝,价值很高,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中的一大瑰宝。
人文景观
世代贤良,英才荟萃
佛堂这片神奇的土地千百年来,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孕育了世代贤良,英才荟萃,史不绝书。
有佛教界的杰出代表“傅大士”,名傅翕,字玄风,双林寺的创始人。是大乘佛教的创始和完善者之一,傅翕提倡“三教合一”。五百罗汉中排名131位,称为“善慧尊者”,“弥勒佛转世”。他与印度高僧达摩交往甚密,两人的故事传说形成了“佛堂”这个独特的地方。他发明的“转轮藏”(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馆),在当时的经书档案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
有一代抗倭名将陈大成、陈禄、陈子銮、朱文达、冯子明、王如龙等。戚继光在义南招募士兵,陈大成等人成为骨干,率众在佛堂八宝山练得兵精将强,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
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有南宋的王彦超、徐侨。宋廉的故乡就在佛堂平望村。道家葛洪的炼丹旧址在佛堂葛仙村。著名医家徐行、王毓秀等;还有王世杰、龚应元、朱中、王贵泽、王固等。
近代的社会科学家丁乃刚、周拾禄、朱式欧等也是佛堂人的骄傲。
千年古刹双林寺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双林寺又名“宝林禅寺”,是义乌建寺最早的寺庙,南梁朝普通元年(520年),由傅翕(字玄风),依双梼木结庵。大通六年(534年),开基建寺,名“双林佛殿”。梁大同六年(540年)傅翕派遣弟子傅荏进京上书,尊梁武帝为“国主救世菩萨”。
傅翕应召进京讲经,梁武帝亲临听法,傅翕名扬天下,梁武帝敕封其为“大士”。双林寺历史上规模之大非一般寺院可比拟。北宋时尚余僧舍一千二百楹,到南宋,僧众数以千计,寺内的止观庵尼姑逾千人。南宋宁宗品定天下五山十刹,双林列为十刹之八,元谓“浙水东大刹”,明誉“庄厂第一”,清号“天下第三,江浙第一”。
历史上,双林与海外佛界交流甚密。唐宋时,日本上百名僧人到过双林,元代之后日僧到双林更多,其中“大拙祖能”曾拜双林住持德辉为师。双林僧人也经常去国外传教,最著名的是元代高僧明极楚俊(双林寺首座住持)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应日本佛教界的邀请,与竺仙焚东渡日本,历住建长、南禅、建仁等大寺,宣传中国禅风。
双林铁塔残存部分,是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铸造。塔身通体满布九山八海图案,线条流畅,工艺精湛,结构严谨。它是佛教艺术中的精品,也是研究古代铸造工艺的珍贵宝物史料,此等铁塔在全国尚无二处。
祥云缭绕云黄寺
气势恢宏,景色迷人
云黄山又名“松山”、“塔山”。传说南天竺高僧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教,途经义乌,极目南眺,但见“松山”天际,有团团黄云缭绕,风吹不散,推度此处深蕴佛气,乃风水宝地也。
在达摩指点下,傅大士(傅翕)于松山脚下双梼木下结庵修道。梁中大通六年,又开基建造双林寺。因由达摩从黄色云团中发现这块佛山宝地,松山改称“云黄山”。傅翕被梁武帝封为“大士”后,又在云黄山顶建七佛庵(即现在的云黄寺)。傅大士圆寂于陈太建元年(569年)农历四月廿四日,骨灰分两份,一份安放在冢上塔中,一份安放山顶塔中(后称傅大士塔)。其冢上塔应在云黄山麓,遗迹待考。傅大士塔千余年来屡经修葺,今犹巍然挺立。
田心培德堂
林则徐题匾,传奇经典
田心“培德堂”又名“新厅”,位于佛堂镇田心四村。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前后三进,两边厢房,门面牌楼式设计,全部以青砖磨光工艺镶嵌,落落大方。门楼石刻更是精湛,有云龙、麒麟、琴棋书画、戏曲人文等图案。大门内侧,高悬清翰林院侍讲王芳题写的“惟勤”匾额。所有牛腿、门拱、寄头、梁栋等构件,均雕有瑞禽吉兽、花鸟鱼虫、传奇经典,工艺高超,高雅豪华,整幢院落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之大成,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新厅何成“培德堂”呢?原来,道光年间,苏州城内瘟疫肆虐,时任苏州巡抚的少穆林则徐急得团团转。此时苏州“慎可火腿行”的老板恒魁公(佛堂田心人)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毅然把大批火腿爪截下,肉煮汤汁,骨研丹粉,分送给患者服用,顿生奇效,病情好转,瘟疫控止。林则徐大喜,深为恒魁公的济世之举所感。得知其适在家乡建造新厅,遂亲书“培德堂”匾额赠之,故新厅又有“培德堂”之称。现已被义乌文保部门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奔腾不息的义乌江边,看着自北向南的江水,在佛堂转了一个弯,由此形成天然码头。现在能想像出当时,这里山南百货、茶楼酒肆、饭店客栈、药铺钱庄,应有应有。而佛堂商人担当道义的经商精神是否暗合了今日义乌精神: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呢?义乌人善于经商是否缘于佛堂远久的开埠史?义乌人豁达、乐善、诚信是否也是基于商埠形成的独特文脉?
佛堂
民间艺术活在今天
现在国家推出非物质保护遗产,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人类的尴尬,而在佛堂延续下来的民间艺术,却在年复一年的“十月十”狂欢中永远是主角,生命力之强令人不可思议,今日佛堂镇里不乏现代娱乐,但那些带着强烈符号的当地娱乐却能有如此号召力,值得专家研究。
佛堂镇已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间艺术有51个项目,其中造型类3个,表演类45个,民俗类3个。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各有千秋,记忆着古镇佛堂的文化历程。最具特色的是“百子灯”,它无骨针刺,图案精美而称奇,成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一大文化遗产。
“秋千船”也许就是由佛堂穿梭不息的船只得到的灵感;“迎銮驾”是一个老土的故事,大概是哪位皇帝在佛堂微服私访过;而“抬阁跷”则是为了纪念佛教圣人傅大士……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是当地的“民俗文化节”,您不妨来佛堂逛逛“佛堂博览会”,品品农民艺术集萃,尝尝当地风味小吃,过过民间狂欢节,也许会收获满怀……
千年古镇
清风商埠
佛教圣地
休闲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