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在开化县近日召开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讲报告会”上,县委书记毛建民这样说。
开化
保护与发展互动 产业与生态共赢
■ 立足生态优势
开化地处钱江源头,满目青山,一江秀水,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这种生态优势是开化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最突出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
2000年,开化县在全国率先正式确立并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同时展开“治山、治水、治穷、治污”四大治理措施。180余家小硫磺、小化工、小水泥等企业,343处石煤开采点,200余个木材粗加工点先后关停。阵痛随之而来:县财政税收连续锐减。
伴着阵痛,全县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力度空前:万向集团、新安化工集团先后加盟开化“两硅”产业。仅2006年至今,全县共引进“两硅”项目65个,总投资35.62亿元。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3.05亿元,其中29家规模以上“两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2.58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额的60.1%,硅电子元器件、有机硅单体、工业硅粉等多类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均占20%以上。至2008年,开化县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前移了455位。
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2002年,开化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开化县编制完成《浙江省开化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全国率先论证通过。同一年,开化县提出在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基础上,全面实施特色兴县战略。2008年1月,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目前,在全国2348个县(市)生态环境排序中,开化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第16位,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前10位。
实践证明,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与实践,立足生态优势,源头人民走上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之路。
2月下旬,开化县委书记毛建民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跑宁波进省城,马不停蹄走访了两地多家太阳能光伏企业,达成数个投资意向。
就在毛建民走访客商,为进一步做长“两硅”产业链四处奔波的时候,消息传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应用的政策和意见。这一政策为开化的“两硅”产业带来实质利好。
与国家这一政策遥相呼应的是,在开化县前不久召开的工业经济大会上,公布了“光伏产业高端化项目财政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县财政新增财政贴息1200多万元。
做大做强“两硅”产业,这是开化连续数届党政班子的奋斗目标。
早在2003年,开化县就着手编制了《有机硅产业发展规划》、《单晶硅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再次对两项规划进行了修订,提出依托龙头企业,加大配套产业发展,将“两硅”产业建设成为结构优势明显、集约化程度高、国内外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授予开化“浙江省硅材料基地”金名片。
开化县还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工业36条”、“关于加快硅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产业扶持政策,在税收、用地、用水、用电、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两硅”产业最优惠政策,并先后规划建设了浙西(开化)有机硅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硅电子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化县鼓励“两硅”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县已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国领先的“两硅”系列产品。还与成都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多家国内外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开化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到,制约县内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并下大决心逐个破解这些体制机制性障碍:
建立县工业“2+6”产业发展领导机制。所谓“2”,是指光伏、有机硅两大特色主导产业,作为今后的重点培育对象。所谓“6”,是指电光源、机械电子、竹木制品加工(包括铅笔)、绿色食品加工(包括糖醇)、精细化工、轻工纺织六个特色产业。每个领导小组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并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调研、规划、招商等活动。
建立县领导带头抓落实机制。将县委、县政府2009年重点工作定性定量,配套分解成十九项重大课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县级各套班子领导排进基层、企业、项目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办法和措施,推动县委、县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的落实。
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建立“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封闭管理体制;土地运作收入、区内企业税收按适度比例留给园区,建立园区资金筹措机制;进一步配套落实好园区的用地、用电、用水和税费等优惠政策,对园区项目实行县级“零收费”,对园内企业相关规费实行代交制。
改革经济强镇体制机制。围绕“城华(城关、华埠两镇)一体”、“小县大城”建设要求,研究完善经济强镇建设的体制机制,扩大强镇的管理权限,推进经济强镇的新一轮发展。
3月末,开化元通硅业有限公司落户县工业园区的新项目正式开工。县长金明提出的“老厂搬迁”方案为该项目解决了资金难题。
面对金融危机对全县工业产业造成的影响,开化县领导纷纷走进车间、走进基层,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三服务”活动。县委、县政府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从四个层面落实长效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
形成破难题氛围。通过“钱江源”论坛等平台,邀请专家、老总讲课;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企业逆势发展典型,引导企业职工共克时艰,形成服务企业、合力破难的氛围。
制定促发展举措。加大工业平台建设力度,提高新增耕地复垦经费,努力破解土地瓶颈;落实各级惠企政策,设立2000万元还贷周转金;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分散策略,全力突破产品销售关口;努力引进光伏产业紧缺、高端人才。最近,57名驻企联络员与51家骨干企业正式结对。
解决关注高的问题。切实将群众反映较多的民生问题,纳入“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等,逐步推进解决。
提供高效能服务。建立服务企业例会制度、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和工业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试行项目行政审批服务代理员制度;开展“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服务效能型基层站所”建设活动。
(本版文字、图片由县委报道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