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相关链接
· 许江:演绎“一个葵园”的生命之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正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的《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以300余件油画、水彩、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构成一道丰富的视觉景象,立体地展现出许江在艺术道路上的最新探索。
许江:演绎“一个葵园”的生命之歌
■本报记者 刘 慧
  2009年的春日。上海美术馆,一个“葵园的春天”。

  正门口,两棵巨大的金红色铜铸向日葵花盘伸展着枝叶,迎着午后的阳光,散发着温暖而内敛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生命即将逝去时刻的挣扎与获得的重生。正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的《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以300余件油画、水彩、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构成一道丰富的视觉景象,立体地展现出许江在艺术道路上的最新探索。

  一楼展厅里,一幅幅巨幅的“葵”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带着燎原之势,向人们迎面袭来。所有的葵,都是以集体形式列队出现,那一棵棵无法分离、相互纠葛、相互支撑中的葵,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慢慢品读,你会发现,眼前所有的葵都不是盛放中的葵,它们疲惫的神态中洋溢着兴奋,兴奋中又表达着忧郁。许江所描绘的其实是一个广袤的葵原——从“秋劫”、“冬殇”,到“青源”、“深歌”,它们在四季轮回中演绎着葵园四境:

  秋劫——这里时刻发生着的是万物的历史,孕生与幻灭的故事。在秋天的深处,葵的硕果已经沉醉。葵是大地对人间的馈赠,扎根于大地,却面向天空,追逐着太阳,那一切光亮的本源。葵的苍劲刚毅,迸发出大地与天空之间生命涅槃的火焰。

  冬殇——这是一段冷月相伴的岁月。众多的葵灯聚集于展厅过道,仿佛一首长歌,低声吟唱着光亮。当葵灯熄灭,烟气带着倦意退去,仿佛一片废墟的依稀。众葵静卧,那是黄昏中的故城,一种静默的庄严,在众葵中盘桓。

  青源——这片葵园中安置着画家的一份期待。葵园即是家园,凝望远方流浪的目光在这方葵园中得以停歇。在家园中,葵守望并且等待着。由此,《葵园》前所未有地贴近绘画的本源——那开启与归藏、创造与世界相契合的根源处,正是存在发生的源泉。画面上的笔底烟云如远雷声声,当是春雨的预告。

  深歌——这是历史变迁沧桑轮转的命运的画面。葵坚守大地,期待着一份辽远的未来;葵向着天空、朝向太阳生长,那是它的执著与荣光;葵的苍老又使它垂下铜色的头颅,向着大地深处,那是它的根源与宿命。于是,葵化身为荒原上陌生的行者,带着生命的热烈与拯救的希冀,披戴着一种耀眼的光彩。向着那辽远的最深处蔓延。

  展厅里,画布上,葵无际延伸,沉默无言,又寓意丰富,它们守望着逝去的盛季,守护着大地。逝去和未来并存,感伤和庄严并存,我们的精神仿佛也被带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结点,这样一个逝去与希望交叠的界面,我们被画家笔下的生机深深地打动。

  其实,南方人不经常看到葵,能看到的也很稀少。但当我们面对葵时,为何总有一种异样的激动?记者问许江,为什么聚焦于枯葵?他答,因为成熟了,所以枯萎;因为枯萎了,又孕育出新的生命种子……生命因此循环轮回。

  那是2003年夏天,黄昏。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边,许江第一次被那一望无际的葵原所震撼:那片没人收割的葵园,在炽热的阳光下与大地同体同色,风烧火燎一般,熠熠闪着铜光。那葵的极盛和衰老,在秋夏之间,显现出不同凡响的庄重。“生命如此倏忽,却又要在原野上守候着自己,守候一场辉煌的老去。”

  无疑,马尔马拉海边无垠的葵原,唤醒了许江童年的向日葵,童年的向日葵又唤醒了许江全部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而在这片辽阔又荒芜的旷野草木之间,许江找到了适宜发挥他诗意想象的对象。

  许江笔下的葵并非单纯的花朵,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反复颂咏的葵的形象全然不同。许江的葵自成一格,它们是果实,沉重的,在秋天的深处,迸发出大地与天空之间生命涅槃的火焰。

  这就是为什么许江那么热爱葵的原因。

  每一颗老葵上,都系着一份令人动情的兴衰,系着生命被拯救的渴望——

  去年夏天,一个烈日的午后,许江看到校园里那些被太阳暴晒的向日葵,然后想到了静夜里的葵,想到点燃的葵——展厅里,一个长12米、宽1.8米的条形“水塘”上,像睡莲般漂浮着几百朵白色的“葵”,细看发现竟然是蜡烛。当我们共同把蜡葵点燃之时,那是一种有别于油画布上老葵的另一番景象:黑色的水塘,白色的葵花,摇曳的烛火,营造了别样的《燎原》意境。观众们不禁感叹:如玉般透明的蜡葵里,包裹着的不仅是一层光亮,而且是一种期待,一段岁月。    

  穿过秋日的葵园,忽然间,一堵“葵墙”以无数带着枝干的真葵翻模制作的铜雕列阵出现在眼前,就像密集的青纱帐。细心的观众发现,葵中竟然夹杂着莲蓬。“葵是旱生的,莲是水生的,为何放在一起?”就此问许江,许江答道:“水和土都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那是万物的根源与宿命。”

  身临其境,装置作品《共生》为莲和葵虚拟出这样的生长空间:原本两种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可能共生的植物,画家把它们“种”在了一起——700多个2.5米高的葵和莲,在人们必经的出口构成一片茂密的葵园,那细瘦而笔直的杆上都缀着沉重的果实,颗粒饱满。它们昂然挺立,仿佛即将逝去的生命在希冀更多、更广的再生。

  让我们把脚步停留在高3米、宽9米的油画《秋葵会否变红》前,作品如此巨大,不禁仰起头来:每一笔色彩仿佛不是抹上去的,而是刺上去的。许江透露,他去年画这幅作品时,想画一片红葵,但是他用了各种红的颜料:威尼斯红、土红、深土红……但就是画不红。这好像是个预兆,接着汶川地震发生了。许江仿佛在一夜之间找到了答案:“这种肃然和苍凉中包藏着的重生之机,正是自然生命四季更替本身所蕴涵的力量。秋葵会否变红?这是向着生命的一种发问!”

  走出上海美术馆,人们似乎听见许江的“葵们”还在原野上诉说——这上面凝聚了一个富有历史纵深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青春岁月的火热、伤痛,以及悲慨和深思。葵园永不会逝去,她咀嚼曾经拥有的历史和英华,将希望传递给未来的大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许江:演绎“一个葵园”的生命之歌 ■本报记者 刘 慧 2009-4-10 48256F32002924A6482575910012CE03[A1-刘慧≈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