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文教科卫新闻·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择校,不如择师
· 青团里包含着传统文化
· 片言只语总关情
· 未来,我们自己设计
· 整治电动车,请你来说说
· 上海交警告别隐蔽执法
· 杀害协警嫌犯昨日落网
· 《高考1977》,让人震动
· 北京的“小升初”
· 杭州民办小学招生2668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读个初中要花18万元,民办初中真的有那么好?杭州市一些老师给即将“小升初”的家长们提出建议——
择校,不如择师
  本报杭州4月1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曹婕) 今天,本报的《18万元读三年初中值不值》报道引起了杭州市民的关注,一些学校老师、家长纷纷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畅谈各自的观点。18万元读初中值吗?民办初中真的有那么好?针对许多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家长们,一些老师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择校前,不如先到各区教育局网站看看老师们平时“过招”的成绩单,要选对的,不选贵的。

  “择校费的高低,遵循市场化的规律,谈不上值不值。”杭州一位民办初中负责人特意给本报打来电话。他说,民办学校采用的是市场化办学模式,有成本核算,有竞争压力,有的学校仅在硬件上投入就上亿元资金,高薪聘请特级老师,在课改探索因材施教上,像有的学校率先实行35分钟一节课,“所以说,三年18万元是市场给出的一个合理价位。”

  正是先前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得民办学校率先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一位公办初中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随着这几年民办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挑选出来的学生不是优秀,而是更优,升学率自然会高。

  “18万,值!”今天,家住下城区的张女士看到本报报道后,肯定了这个学校的做法。她的儿子去年就是花了将近15万元的择校费进了一所民办初中。她告诉我们,如今国家的高考政策每年都在变,即使儿子考不上大学,还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相比之下,初中的三年基础学习实在太重要了,作为家长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基础。

  “择校费行情一路看涨,证明学校有底气。”采访中,不少家长看中的这种底气正是各校羞羞答答不便明说的升学率。谈及民办初中,很多家长都可以背诵这样一份宣传册上:“进入这所学校,50%的学生可以考进杭州排名前三的高中,90%的学生可以考进排名前八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数据。

  杭州一位网名叫“幽幽泡泡”的家长在带孩子去民办初中面试的经历后,这样写道:“如果你的孩子数学不太好,比如只有合格,那么老师就会对孩子说,你的数学基础不好,今后如果进来会跟不上,到时你会有自卑的心理……一大堆语重心长的话,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要读。”

  “家长太过于注重升学率,最终有可能会回落到唯成绩是图的教学怪圈。”下城区一位王老师表达了这样的隐忧。过分追求成绩,老师们就会放弃进行课改的实验。忽视对孩子的个性培养,背离“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家长们不妨去各区教育网站,看看老师们平时比武的‘成绩单’,自然可分高下。”王老师希望通过本报告诉家长们,在许多教学比赛中,公办初中的老师获得的成绩并不差,如果只是冲着某所学校的名气,不根据孩子的特点,那么即使把这个钱砸进去,也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真正懂教育的家长,应该知道择校不如择师。    

  “民办初中的择校费必须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收费,违规收费是要严肃查处的。”今天,杭州市教育局接受采访时,再次重申了这一规定。据了解,目前杭州市的民办初中择校费是按照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配套等方面核定,择校费一般在每学期6000元左右。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不再受择校困扰,日前,杭州市教育局规定,今年在杭州民办小学就读的学生,6年小学毕业后不再实行直升政策。上城区则开始实行“民办学校反哺公办”,在行政层面上,民办老师和公办老师待遇基本相同,同时将辖区内热点民办学校的老师抽调到公办学校教书。

  编者按:本报刊发的《18万元读三年初中值不值》一稿,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少网友在本报网络版《报网零距离》上跟帖踩脚印,也有读者打电话,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民办学校为什么有底气开出18万元甚至更高的价位?公办学校为什么就竞争不过民办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又该如何选择?更有人提出:“18万元读初中值不值”根本不成立,有钱有需要就是值得,反之就是不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从这个角度说,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根本不应该出现择校现象。但是存在就是合理,需要就有市场。一味禁止择校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钱似乎可以买到很多不公平的实际利益。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还是办好公办学校。每个学校的教育质量都上去了,还会出现18万元择校费的事吗?

  欢迎读者网友继续参加讨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9 择校,不如择师 2009-4-2 48256F32002924A64825758B00452AF4[A2-李月红≈B1-吴德恩];浙江日报000092009-04-02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