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们一样,新加坡华人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扫墓祭祖,以此“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休息日,在通往新加坡郊区坟场、骨灰瓮安置所等道路上,总会出现“车水马龙”的现象,熙熙攘攘的人流,成了清明一道独有的风景。新加坡华人至今仍遵照传统的仪式扫墓,几乎和国内没有什么不同。清明时,新加坡的华人会举家出行,相邀亲戚和朋友同往,坐满整整一车人浩浩荡荡地去扫墓。
在新加坡学习正值三月底,我也随同好友一起,来到了一片华人的公墓,从市区开车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上坟扫墓的华人非常多,山坡下到处停满了汽车。听友人介绍,新加坡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所以现在大都是公墓,很少有人进行土葬了。如今在新加坡,土葬费用太高,买一处政府提供的坟地需七千多新元,约合三万多人民币,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一般的家庭实在负担不起。
我们来到墓前,摆设了所带的祭祀品,友人带了很多用萝卜、大芥菜制作的咸菜以及一些海鱼,还有发糕等。我很不解,轻声地问友人带这么多咸菜做什么,友人告诉我,他的祖籍是潮州,祖父生前特别喜欢吃咸菜和鱼,发糕则是不能少的供品,寓意让先人保佑后人发达。扫墓仪式十分“中规中矩”,我们在朋友亲人的墓前摆上了酒食果品和鲜花,友人点燃起了香烛,然后烧上一把纸钱,紧接着便是磕头行礼。大家还准备了五牲祭拜祖先,其中少不了蛤,祭拜完毕,友人便招呼大家剥蛤吃,然后让我们把蛤壳丢在坟前,我很疑惑,这样行为太不文明了吧,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会把墓地弄得乱糟糟的。友人告诉我,这其实是一种祭祀的习惯,表示子孙们已来扫过墓。
每一个海外的同胞,都会清明节扫墓,看着墓地众多行人路过的身影,我知道他们没有忘记祖先。我想世界各地华人们的心是相通的,就是要做个有情有根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