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施宏芬,退休了,依然难得有闲。
作为宁波鼓楼街道文昌社区的和谐促进员,施宏芬在孝文街73弄楼道口挂了一个居民联系本,向居民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不到1个月,她就帮助居民解决了10多项“疑难杂症”。
像施宏芬这样由退休工人、干部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和谐促进员,海曙区目前共有1.1万余名。而在全省,各种民间“和谐促进员”,更以百万计。
和风细雨润人心。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年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年保持“零增长”……自省委于2004年5月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近5年来,建设平安、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实践,正在渗透到浙江城乡的角角落落,渗透到人们心坎里、行动中。
积“小安”方能成“大安”。没有基层的平安,就没有全省的平安。从社区、村居、家庭,到企业、医院、学校;从市场、景区,到渔区、边界……我省从“平安浙江”建设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基层,始终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平安创建系列活动不断细化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平安建设惠及越来越多生活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的人。
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我省各地坚持大力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注重抓准、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去年,全省共排查矛盾纠纷21.9万件,调处成功21.2万件,调处成功率达97%。目前全省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率达到96.4%,社区、较大村、规模企业综治工作站(室)规范化建成率分别达到95.6%、86.4%、89.5%。
建设“平安浙江”,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对的情况瞬息万变,而这最需要的是一种“自觉”。
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如今,我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手中都有这样两张报表。“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科学发展理念,已转化为各级党政干部内在的自觉行动。(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人人享受平安,更要人人建设平安。不分年老年少、本地人外地人,都在开始积极自觉地参与我省各地的平安建设,社区保安、农村巡防等社会治安防范力量不断壮大。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护路护厂护宅护村队伍6.1万余支40.9万余人。
不考虑长远,就不可能实现久安。建设“平安浙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我省充分发挥平安考核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了一套以重结果、动态性为主要特点,具有浙江特色的平安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的重要评价指标。
各地也按照省委要求,学会“十指弹琴”,努力做到在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中,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不断破解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提出的新课题,确保“富裕与平安”同行。
如今,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对此,我省已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这一主线,以服务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水平,为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发展保平安,和谐稳定促富强。在“发展”与“平安”的良性互动下,“浙江列车”将会越跑越稳、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