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二十世纪文化遗产:“活”着的文物
· 嘉兴有个“江南网船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月21日,从明代流传至今的“江南网船会”首次由政府主办。300多条渔船,上万名来自江浙沪的农渔居民,在嘉兴王江泾莲泗荡,向世人演绎了一个水乡民俗的传奇故事。
嘉兴有个“江南网船会”
■本报记者 文 敏 陈培华 通讯员 张 彬
  四邻八乡的水上狂欢节

  3月22日凌晨4点钟,我们一行从嘉兴往秀洲区的莲泗荡赶去。前一天,狂风大作,继而电闪雷鸣后又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睡在床上直叫不好,60年来规模最大的“江南网船会”搞不好要泡汤。路上一片漆黑,除了汽车轮子碾过路面时而激起水花的声音,四周一片沉寂。可是越靠近王江泾,路上影影绰绰的人和车渐多起来,还有许多打着雨伞扎着花毛巾的老太太,笑嘻嘻地在赶路。越来越多的人和车汇成一股洪流,一路朝着莲泗荡汹涌而去。我摇下车窗问一个过路的老太太:“下这么大雨,你们起这么大早,是去赶网船会吗?”她回答:“是咯,是咯,我伲是赶网船会去咯,还有交关多船摇到格面去的呢,5点钟就要开始罗。”

  到了王江泾的民主村,天还黑着。但奇怪的是,风也小了,雨也歇了,小小的民主村里挤满了来往的人群,早点摊上包子馄饨粽子冒着腾腾热气,孩子们一边看花炮一边跑来跑去地喊爹爹叫奶奶来看舞龙,来看腰鼓,来看花灯,来看扎肉提香……眼前一面面旌旗迎风招展,那都是四里八乡民间社团的标志。人声鼎沸、鞭炮齐鸣。位于民主村中央的刘王庙几乎被挤得水泄不通了。满头白发的老婆婆不知哪来的好身手,三下两下爬过了栏杆上了庙台,还冲着爬不上来的人笑。

  夜雾从水面慢慢散去,百里莲荡已是浩浩荡荡的船龙见首不见尾。莲泗荡是浙北一处方圆3.2平方公里的湖泊。莲泗荡本名连四荡,以陶家荡、文泉荡、庙前荡、桥北荡四荡相连故名,是古太湖的遗存。莲泗荡水域面积四千余亩,盛产鱼虾,环湖四周,烟树远村。登上刘公塔四眺,莲泗荡的水乡景色尽收眼底。

  水面上,早已聚集了几百艘船只,水上岸上各路旗幡招展,“咣咣”的锣鼓声响彻四方,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网船会,6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来自江浙沪等地的60多个民俗团体、近2000渔民和农民身穿古装载歌载舞,尽情狂欢。60多个民俗团体传统节目缤纷亮相,为四里八乡的乡亲带来一场水上狂欢节。

  老祖宗手里留下的传统

  “鱼米之乡”的江浙沪人择水而居。古老的运河、柔柔的橹声积淀成了浓郁的江南风情。来自江苏昆山71岁的杨发林说,他从娘怀抱里开始,就每年坐着船来这莲泗荡了:“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规矩。”

  每年清明和中秋节,江、浙、沪如江阴、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及嘉兴地区嘉善、海宁、平湖、海盐等地从事渔业、农业、运输业等的渔民、农民、商人及香客,都凭借着江南地区便捷的水上与陆路交通,从四面八方自发汇集到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东的莲泗荡,祭祀元朝灭蝗英雄刘承忠。这种江南民间自发的民俗祭祀活动,由于起初均为渔民摇着捕鱼的丝网船结队而来,又至少自清宣统年间就开始形成一定的活动规模而沿袭至今,民间称之为“网船会”、“刘王庙会”、“莲泗荡水上庙会”。

  网船会集会的日子里,各路船队旗幡招展、鞭炮齐鸣,水上、岸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持续时间短则三天、长则七天。各路渔民、船民、商人携带鸡、鱼、猪(猪头)等祭品涌向莲泗荡北岸的刘王庙,来纪念心目中的这位传奇英雄。各路社团不但在船上进行祭祀活动,而且在庙里举行舞龙、打腰鼓、打莲湘、扎肉提香等赶庙活动,成为江南独有的渔民水上狂欢节。

  大规模的“网船会”,一年里有三次。除了清明节前后,还有八月十三刘王诞生日和大年夜,春秋最盛。前来赶庙会的渔民、船民,每到莲泗荡就在刘公园的湖岸停泊,船头列祭品,有猪头、猪爪、猪蹄膀、条肉、鱼、豆制品和水果、糕点等,还有黄酒。船驶近刘王庙,便燃放大号“高升”爆竹。靠岸第一件事是船民成群结队抬着门板,板上堆放着几十只猪头和其他祭品到庙内供刘王塑像。祭祀完毕,会首的船与各船用大型松木板以铁钉钉成船排,排上搭棚,供社团祭祀。小船小户也在船上会亲、聚友、聚宴,往往通宵达旦到翌日。

  摇呀摇,摇到莲泗荡

  莲泗荡水面的船是真正的打渔船。水气弥漫的荡面上,一条条船如一轮轮弯弯眉月,丈夫在船头撒网捕鱼,妻子在船后持梢摇橹。晨雾还没散去,女人们就在岸上人新鲜好奇的注视下,在船头上升火发炉子做早饭了。

  江苏昆山西庄来的杨发林,船上烧的是煤饼。他的老太婆身手敏捷地爬上船头坐着啃甘蔗。他守着船头的一大摊祭品,一边扭过头来和我唠着话。

  “我伲西庄一共来了37户人家,一共是五十多个人。我每年要来两次,一次是农历八月十二,一次就是现在。我从娘怀抱里就开始来了,到今朝我71岁了,一年都没脱落过。”

  杨发林身子骨挺硬朗的,他和老伴两人捞螺蛳为生,小的螺蛳卖给养螃蟹专业户,大的就卖到市场上去,一年有两万来元收入,日子过得算是滋润的。同在一条船上的费基根今年69岁,他的哥哥费水根73岁。费基根很会说话,他原本是国家干部,“我伲是事业单位咯。”退休前在渔场工作,退休后,领着退休工资和老朋友家人一道常常坐船出门。今年,他们的船一路先到了杭州,去过上天竺、净寺,再来到这里。

  民主村里住满了赴“网船会”的人,坐在村口条凳上歇息的石根宝,是太湖边上的江苏吴中过来的,今年76岁了。除了耳朵有点儿背,身子骨健朗得很。他是养螃蟹的,以往每年可以有几十万的收入,整治太湖流域后,养殖面积减少了,不过算起来也有几万的收入。他在民主村租了一个铺,“一夜头20元。”记者问他这么有钱干嘛不住得好一点?他嘿嘿笑笑说省惯了,反正晚上放倒头睡到大天亮,再好的铺,也还是个睡觉。

  石老伯说,网船会也是渔农居民走亲访友,买办置物的好时机。因为长年水上生活,船民常年“水里来荡里去”,他们的家亲、婚亲和乡亲常易失散。一年一度的庙会,便成为他们寻亲访友、打听渔情船讯的好机会。在网船集会的日子里,渔民、船民一边祭祀刘王,一边观赏各类文艺表演,一边又寻亲访友、邀亲友聚宴、探听生意行情。庙会期间,各路商贩或在船上开设小买卖、或在岸上市场设摊。渔民通过庙会,购买日用什物。

  古老传奇的今日风光

  王江泾镇年轻的镇长陈天荣这几天茶饭无心坐卧不宁,“虽说从老祖宗手里留下的传统有几百年了,但由政府主办,今年这还是头一回。”陈天荣的嗓子都有点儿沙哑。

  王江泾是个富裕镇,在我省1200个乡镇中排名75位。人均年收入10800元。富而好礼,为四方乡亲聚会办节,也为自己扬名立万,这是水到渠成的好事。

  从历史记载来看,莲泗荡“网船会”光前来赶庙会的船只就有十万、二十万计,这是过去“网船会”的历史。如今,“网船会”也在变化。先前每年逢刘王庙开光,百姓都要请出灭蝗将军刘承忠塑像,伴随浩浩荡荡的吹打、扎肉提香、高跷、腰鼓等出会队伍,由庙向西北,经姚经村、人民村到达王江泾镇的关帝庙,行程15公里,宿夜后又浩浩荡荡返回刘王庙。后来,这项传统活动渐渐式微。而变化最大的是,前来赶庙会的网船逐年减少。1996年,全年赶会的网船约一千二百多条(船次);2003年,约八百多条(船次);2005年约六百多条(船次);2007年约四百多条(船次)。赶会网船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是渔民身份的转变,先前从事水上捕鱼为生的渔民,有许多分得了田地,不再水上漂泊;二是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水面渔业大多进行了承包养殖、多数人已不再以渔为生。

  当地政府下决心恢复原生态的“网船会”。2004年投入50多万元改建通往庙会的桥梁。2005年,投入250多万元,改建网船、渔船停靠集聚地的河埠二千多米,修建了停车场、建造了刘公塔。2007年,投入500多万元,扩大庙会空间,建造祭祀前大殿,同时申报了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当地政府计划今年申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每逢节日,在加强水上安全管理的同时,对赶庙会的网船,水上交管由堵变为疏;鼓励江浙沪的渔民驾船而不是坐车前来赶会,对渔民社团采取免票制或优惠制;自2008年至2010年,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网船会”生态保护,同时建立网船会生态博物馆。种种努力终于迎来了这60年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网船会,成为江南唯一的一处原生态水上庙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09 嘉兴有个“江南网船会” ■本报记者 文 敏 陈培华 通讯员 张 彬 2009-3-27 48256F32002924A648257583000E6EFD[A1-文敏≈B1-杨新元];浙江日报000092009-03-2700020;浙江日报000092009-03-2700019;浙江日报000092009-03-27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