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消费券也将记录历史”
· 北川学子卖牛肉资助母校
· 很辛苦的“白吃白喝”
· 靠摆面摊存钱
他建起烈士纪念馆
· 女理发师25年不收邻居钱
· 小学生路拾现金围人墙护钱
· 大学生放弃保研回乡种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种猪场场长到票证收藏家,赵大川说
“消费券也将记录历史”
■本报记者 沈宇翔 实习生 杨淼曼
  前不久,由杭州市档案馆组织编辑的《杭州票证图录》正式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向读者展示了2400余枚在杭州曾经流通使用过的各种粮、油、布、蔬菜等日用票、证、卡,是一部用实物书写的厚重历史,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出版发行中收集票证最多、种类最全的书籍。

  这本书的执行总编赵大川,却是一位从杭州种猪实验场退休的普通老人,一位杭州民间的票证收藏家。这本书里的2400余枚票证,多数是赵大川的私人收藏。而在赵大川两室一厅的家里,五六万种将近30万张的票证收藏更是让记者目瞪口呆。

  票证,占据了赵大川的整个生活空间,也占满了赵大川过去和将来的人生岁月。

  牙缝里省下的粮票出了书

  赵大川真正开始做票证收藏,正是改革开放的1978年。那时候的赵大川,已经是个在农场待了19年的老知青。从养种猪到拌饲料再到挤牛奶,赵大川干过各种各样的体力活。1978年10月,37岁的赵大川有幸参加了浙江首届喷灌技术师资培训班,考了第一名,从此走上了技术岗位。

  事业有了转折,而赵大川的收藏也从那时候风风火火起步了。

  之所以把自己收藏的主要领域定在票证,赵大川有着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手里没钱啊,像玉器、瓷器、古董家具这些收藏,我没这个经济实力,而票证这块,投入少,回报也不少,关键是我自己很早就意识到这是一段历史,记录了计划经济走过来的那一代人的岁月,很有研究价值。”

  赵大川手里有一张珍贵的粮票,那是在1949年5月3日杭州刚刚解放的时候由浙江省政府财经办事处发放的。而等到3个月后浙江粮食局成立,此后的粮票就由浙江粮食局发放。“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浙江最早的粮票,非常珍贵。你想,在物资短缺的时代,能从牙齿缝里省下这一张粮票,很不容易。”这张粮票,后来就被刊登在了《杭州票证图录》的显著位置。

  收藏的票证千奇百怪

  1959年,高中毕业后的赵大川成了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当时每个知识青年都有一张证书,上面写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光荣证》,凭这张证书,每个人能领到开水瓶一个、轻便靴一双,”18岁的赵大川就拿着这样一张光荣证,去余杭的农场,直到2001年退休才回到杭州。而现在,像这样的光荣证,赵大川收集了满满一相册,2008年杭州市政协编撰出版了《杭州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侧记》,许多资料都来自赵大川的收藏。

  赵大川还记得自己当时刚下放到余杭农场时领到过的一张特殊的票子——浮肿粉票。“那是1960年,农场里口粮不足,大家都吃不饱,不少人患上了浮肿病,于是去医院看病之后医生就会给我开这样一张浮肿粉票,实际上就是3斤米和3两糖,拿到了这张票,我一下子就觉得自己来精神了。”

  “那时候女人生孩子,专门有一种产妇营养购货票,是包括糖、酒、蛋、肉、鱼票在内的一组套票,而对于初生的婴儿,又有专门的奶粉供应卡。”

  然而,困难时期的票证,就好比是百姓的命根子,想留都留不下来,大多数实物票证难以寻觅,有关的档案资料也留有许多空白。“1993年,我遇到一位比我年长20多岁的张师傅,他就收藏了不少困难时期的票证,那时候我隔三差五往他家跑,接连拜访了30多次之后,张师傅被我感动了,因为惺惺相惜吧,他送了我一部分,包括1958年的糖票,1961年最早的一批水产票、肉票、月饼票、年糕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赵大川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宽裕了,而商品经济也已经初露端倪,于是赵大川收藏票证的劲头就更大了。当时的他,已经当上了杭州种猪实验场场长,凡是有出差机会,他都会去当地的收藏市场逛一圈,甚至一次去西藏的种猪援藏,他也不忘跑到西藏粮食局,用茶叶和丝绸,向一位女局长购买了2000套1973年的西藏粮票。

  1993年,票证制度终结了,而赵大川的票证藏品却愈加丰富。“只有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这些票证,才能对得起民间许多将这些珍贵票证托付给我的人,才能真正记录那个已经远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真正地见证历史,”赵大川这样说。1995年,国家贸易部举办了全国首届粮票展览,赵大川在这次展览上递交的却是一篇研究论文《浙江粮票研究》。2001年,赵大川从种猪实验场场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更是一心扑在了票证的收藏和研究上,由收藏而编著的书籍达到了23本之多。

  最近开始收藏消费券

  近来,老头子赵大川愈加来劲了。杭州消费券发行再次升级,五大类消费券涉及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苏州、南京、广东、山东等地纷纷派发“旅游消费券”,全国正掀起一股旅游消费券“井喷”热潮。

  “从1993年粮票退出百姓生活,中国的票证时代就宣告终结。但是,这次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杭州用发行消费券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这种记录特定历史阶段的票证,显然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小票证里一样有大历史。”

  所以,赵大川最近的一件大事就是收集各式各样的消费券。手头有的几张,一些是赵大川原来在余杭的老单位发的,接到领券通知后住在杭州老城区的赵大川马上搭了公交车跑去,一张是从外孙那里讨来的,一张是朋友送的。

  “凝固的才是历史,而消费券还在鲜活的发行使用当中,所以现在就开始做消费券的收藏,难度比较高,发行量大,种类多,要收齐整套消费券有很大困难,一般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 而在赵大川的脑子里,已经布了一张收罗消费券的网,凭借多年的收藏经历,他跟收藏市场的摊贩、收藏的朋友,还有旅游局、旅游景点的人们都打好了招呼,只要符合他的要求的,就会有人送上门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4 “消费券也将记录历史” ■本报记者 沈宇翔 实习生 杨淼曼 2009-3-26 48256F32002924A6482575830012F8D3[A1-沈宇翔≈B1-臧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