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非常之策”助企业渡难关
· 推动浙江—涪陵
对口支援工作再上台阶
· 小山村“醉”了千只镜头
· 重视在校生结核病防治
· 定海有批
文化义工
· 岗位信息
送上家门
· 带着真情走进千家万户
· 永远的海之子
· “探访城市水源”活动昨启动
· 创新实干 破浪前行
· 嘉兴秀洲
对接央企
· 感受缺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远的海之子
——记见义勇为的舟山渔民丁红武
本报记者 阮蓓茜 谢国平
  “你菜买好了吗,什么时候回家吃饭?”

  “不说了,我有要紧事……”

  等丈夫回家吃饭的丁赛君想不到,丈夫丁红武再也不能回家吃饭了,而他说的“要紧事”竟是跳海救人。

  3月2日,这个寻常的日子,因为一位英雄的纵身一跃,将成为许多舟山人深刻的记忆,永久的骄傲。

  他,有着海一般的无畏,面对冰冷刺骨的海水,毫不犹豫地纵身入海

  “我一闭上眼,就会闪出‘老轨’(当地人对轮机长的称谓)熟悉的身影。”事情已经过去20多天了,浙普渔44211号船轮机长李跃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痛心不已——

  3月2日,雨夹杂着雪子,海水冰冷刺骨,寒风刮得浪头一个猛似一个,连穿着大棉袄的人都缩进了脖子。

  上午,朱家尖街道顺母社区泗苏村村民、浙普渔44211号船副轮机长丁红武正在买菜,遇到了为出海准备伙食的船员胡友达,在一起回来的路上,丁红武正和妻子通电话,突然发现,骑在他前面的胡友达不知何故,连人带车一起栽进了海里。

  当时,在场的村民吴善明看到,骑在后面的丁红武迅速把手机往兜里一塞,一把扯开衣服,纽扣全部飞了出去,他边奔跑边甩掉鞋子,一头扎进海里。

  “大家都知道,这个码头边有一道急流,在这里落水是九死一生,救人也同样危险。”有着40多年捕鱼经验的丁文龙感慨地说,只有拥有非凡勇气的人,才敢跳入“春水刺骨冷”的海中。

  “他水性好,用力游向胡友达,想把他拉向岸边,但每次都被浪冲开了。”吴善明回忆道,一次又一次,丁红武不顾岸上人的大声劝阻,试图抓住被浪卷走的胡友达。十几分钟过去了,丁红武也渐渐体力不支,两人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水中时隐时现,越漂越远。“当时,他让我找一根绳子,但能找到的缆绳太短,够不着。一转眼,他们已经被海水冲离码头30多米远了。”

  闻讯赶来的村民丁小科和丁康开跳上一只无动力泡沫筏,拼命向落水者划去,但是泊港渔船的一条条粗缆绳挡住了泡沫筏的去路。很快,在场的渔船也纷纷加入抢救,不断地向两人抛出缆绳,可当时风大浪急,丁红武和胡友达始终未能抓到这“救命绳”。

  39岁的丁红武,就这样将自己永远地交给了这片大海。

  他,有着海一般的情怀,在饱含爱心的付出中,温暖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噩耗传来,村里80多户人家的老老小小都来了,他们赶到朱家尖大桥下、泗苏附近海域,期盼英雄的归来。

  在海上,泗苏村原准备出海捕鱼的18条渔船,全部放弃生产,每天早晨天微亮出发,一直到天色漆黑,不放弃搜寻;码头边,闻讯而来的乡亲们焦急地等待着,按照渔民的传统风俗,声声呼喊,声声凄凉。(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渔民兄弟们都来了。大家都说,丁红武是个好“老轨”,乐于助人,技术也好,村里的渔船如果发生机器故障,都会有他帮忙的身影。

  “阿哥,你上来,上来啊。”丁红武的弟弟丁宏国面朝大海,泪水不断地滑落。15年前,是大哥不顾风急浪高,纵身跳入刺骨的海中,将他救上了岸。

  邻居胡翠菊来了。对她来说,失去丁红武,犹如再一次失去自己的儿子。11年前,胡翠菊的儿子因病不治,痛失儿子的她几度呕血,是红武拿着2000元钱递到她面前。“他跟我说,阿婶,不要太难过,儿子没了,还有我在!” 胡翠菊红着眼圈说,是丁红武夫妻多次上门劝慰和帮助,让她重新有了生活的信心。

  泗苏村村支书余赛朝来了。“他还没来得及把入党申请书交给我呢。”她说,丁红武一直希望入党。去年8月下旬,丁红武走进村办公室,“阿婆,你看我现在能入党了不?” 当时,丁红武妻子丁赛君正积极地申请入党,红武上进心强,也忍不住来打听。

  ……

  3月14日,丁红武的遗体在朱家尖大桥南侧约五六百米远的海塘下被发现了。而在10多天的打捞中,丁红武的事迹也在不断被传颂,越来越多的人被他感动着。

  他,有着海一般的胸怀,在平凡中书写伟大,感召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市。

  网友说:“丁红武从来不富有,但此刻他成了舟山最富有的人,他征服了所有舟山人的心。”

  一位不留姓名的好心人,拿着一万元钱托村支书交到丁红武妻女手中,表达自己的心意。

  一场由网络义工在街头发起的募捐,仅3个小时,就为丁红武家人筹到了近1.5万元钱;无数市民更是佩戴白花,送来花圈,自发地来到丁家小院,为英雄守灵……

  一个平凡的人,缘何能打动城市、感动民众?

  “丁红武这样的人,是我们舟山人的脊柱,是我们舟山人的楷模。”出租车司机陈毅说。

  “这个时代太需要丁红武那样的义举,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判断,正是岛城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他激活了人们心中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机关干部郑女士说。

  “当下,我们正在应对如同海洋般汹涌的全球性经济动荡,这一刻,我们对同舟共济、相互扶助的感受是那么强烈,对同心协力的愿望是那么的迫切。现在,丁红武——一个普通的舟山渔民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的纵身一跃,给了我们更多的感动、更深的感怀、更真的感召。”舟山宣传部门负责人说。

  “谁不知,生命贵,怎可弃?长歌当哭,英雄无觅天地间。人有祸福旦夕,事有善恶离分,壮举动山河。心香敬红武,烈士写春秋。” 网友“致虚极”深情地写下《水调歌头》来凭吊英雄。

  永远的海之子,一路走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永远的海之子 本报记者 阮蓓茜 谢国平 2009-3-23 浙江日报000022009-03-23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