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一台戏一年带动消费一个亿
· 加快推进科学重建 加快推进科学发展
· 胡锦涛主席四月一日赴英国出席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
· 员工做工间操
· 胸怀像大海般宽广
· 松阳21名青年组建返乡创业“导师团”
· 太子湾公园免费开放
· “正泰太阳能”获
私募股权投资5000万美元
· 买建德插座英国政府给补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胸怀像大海般宽广
——追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宁修仁

本报记者 朱 馨 通讯员 孙湫词
  今年2月2日,正是阖家团圆共度新春佳节的日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宁修仁刚刚参加完法国尼斯学术会议准备回国。临行前,他突然想起,尼斯附近维拉佛郎士的海洋工作站还有一些实验样品可取回国供学生分析。

  然而,就在取样途中,一辆飞驰的汽车将他撞倒,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噩耗传来,宁老师的家人和同事都惊呆了,他们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没有留下一字一句,你就这么走了,怎不叫熟悉你的人悲痛万分!宁修仁的家人和所里的领导赶到尼斯,守着老宁的遗体久久不肯离去。与老宁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妻子,深知老宁的处事为人,“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老党员,是一个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事业和他人的人。”她和儿子含着热泪决定,将老宁的器官无偿捐献给当地。

  宁修仁走了,三位法国人因为老宁捐献的器官获得了新生。

  宁老师去世的消息在所里传开后,海洋二所的网站上悼念文章接连不断。人们给他最多的评价是“学术斐然而德才兼备”。前些时候,海洋二所为这位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生态学家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追思会。回忆起宁老往昔的点点滴滴,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每年只休息一天

  “宁老师走过了一个没有休息日的工作的一生。”这是他的学生在网上写下的话。宁修仁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奉献精神在所里是出了名的。

  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毕业来到浙江,作为海洋二所第一批建所职工,宁修仁40多年来一直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老宁每年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一天,不是出差就是在实验室,还经常工作到深夜,等大门口值班人员要关门了催促他才下班回家。几乎天天如此。”海洋二所生态中心党支部书记胡锡钢深情地回忆说,这在一些年轻科研人员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所里的人都知道,这都是因为他对科研的迷恋与执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恪守这句箴言的宁老永远在挤着时间做事。同事们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次南极科考,在到达科考站之前都是自由安排的休息时间,可他带着显微镜上船,一路上都在取水样看样品,回来就发表了两篇论文。

  正因为如此,他在海洋生态学领域钻研40多年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完成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和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3项。

  68岁的宁老早已超过退休年龄,可他一直没有停歇科研的脚步,还想着有一天退休后为省里引进挪威先进的渔业养殖技术。

  工作认真生活随意

  宁修仁治学严谨细致,对每项科研课题从不打折扣,只会自我加压、精益求精。(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为了获取国际最新信息,他四十多岁还自学英语和电脑,60多岁的时候,还常常出海。

  要当宁修仁的研究生是很难的。他是海洋二所设立硕士点以来最早一批硕士生导师,还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生导师,11年来,到现在他一共只收了10个学生,其中硕士7人,博士3人,差不多一年一个。在招生之前,他就会告诉学生,搞科研是一条清贫的路,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兴趣,有耐心,还要坚持,海洋研究尤其如此。如果受不了,就不要做我的研究生。一些学生被他的话吓跑了,而成为他研究生的,除了一个改行,其他的都一直在从事海洋研究。他的第一位研究生,已是研究员的蔡昱明现在已被列入我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独立承担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刚进门的学生都会被导师的认真劲吓一跳。他们在拿回自己的论文时,会发现每页纸上都是花花绿绿的,被各种颜色的笔改得“面目全非”,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而且每篇论文都要反复修改5遍以上。他的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生出海,他自己工作再忙,都要专门赶去现场,千叮咛万嘱咐地把他们送上船。“不曾见过他时,总想象是不通情理的老学究模样,然而见面才发现他其实有学者的华彩气质,而且和蔼可亲。”一位学生这样说。

  对科研、对学生如此认真的宁修仁,对自己的生活却很随意。“他们家装修房子,有些家具还是我帮着去订购的呢。”胡锡钢说,“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根本就顾不上家里,装修全是他夫人一手操办的。”“衣食好坏也是全然不关心,只要吃饱、穿暖、卫生就可以。每次饭碗一放,人就往实验室赶。”生态中心副主任潘建明说。

  既抠门又大方

  “呦,老宁,穿上名牌羽绒服了?”“哪里,这是儿子穿旧的。”这是同事和老宁平时的调侃话。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宁总共就这么几件衣服,大多还是儿子“淘汰”给他的。生活上,老宁的节俭是出了名的,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宁老师最见不得我们浪费。大家外出聚餐,只要有剩菜剩饭,肯定要指定人把剩菜剩饭消灭光,否则他会自己亲自‘扫尾’。”乐凤凤说,“现在我们都成习惯了,每次点菜都‘精挑细选’,点了就一定要吃完。”

  “这些年,老宁每年都有出国机会,虽然差旅费可以报销,可他每次都会挑着买最便宜的机票,哪怕是‘红眼航班’,说是为给课题组省钱。”潘建明回忆道,“可他也有大方的时候。出国在外,只要想起工作上的问题,抓起手机就打电话,一打起码半个小时,一张电话卡往往打一次就没钱了,连我们接电话的人都会被他打到欠费停机为止。”

  前几年,学生刘诚刚遇到了困难。“宁老师二话没说,借了我10万元。那时候,这笔钱几乎掏空了老师的积蓄。”小刘说着不觉湿了眼眶。

  年轻时,宁修仁有一大堆爱好,拉小提琴、唱歌、踢足球……可自从走上了科研这条路,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给了海洋研究。家中的小提琴长久不用都坏了。他曾说:“等退休了,就把小提琴修好。”可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他的儿子宁琛含着眼泪说:“父亲仿佛是为海而生,他出生在海边,一生研究海洋,最后也倒在了海滨城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胸怀像大海般宽广 本报记者 朱 馨 通讯员 孙湫词 2009-3-21 48256F32002924A648257578000A94F6[A1-朱馨≈A5-孙湫词≈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