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巨石”三问
· 用改革破解难题 以创新应对挑战
· 西湖龙井
新茶开采
· 迎击风浪的加速转变
· 在保增长调结构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巨石”三问
——看桐乡巨石集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力
本报记者  王国锋  陆永林  桐乡市报道组  李晓鹏
  桐乡巨石集团很成功,不仅是因为去年坐上了全球玻璃纤维生产企业的头把交椅,更在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依然“笑傲江湖”——

  眼下,国内外许多玻纤企业纷纷限产、停产,平均开工率不到60%,“巨石”生产基地却机声欢唱,开工率高达100%。

  市场销售也很火爆。连日来,平均每天都有几十个集装箱的玻纤产品发往中东、北美、欧洲等地;三个分厂的仓库前,货车排队装货,最多时一天销往全国各地近千吨……继去年下半年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8%之后,今年“巨石”依旧业绩骄人,2月销售比上月增长37%;3月伊始,接到的销售订单又比2月增长30%以上。

  “巨石”的发展奥秘何在?一些来访者提出了“三问”。

  一问:年科研经费何以超亿元?在当前许多企业纷纷收缩“战线”的大背景下,“巨石”去年用于科研的经费超亿元,今年将达1.2亿元,相当于年利润的七分之一多。

  回答:源于“巨石”看准快上的果敢。

  “什么都可以节约,但研发经费绝不能省。”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市场越是不景气,越要舍得投入搞科研。看准了就赶快做,往往能获得丰厚回报。

  几个月前,“巨石”斥巨资研发的年产12万吨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通过国家级验收,其产能比普通生产线高出2倍多。这个当初被业界称为异想天开的科研项目,100多位科研人员攻关了4年多时间:用纯氧燃烧技术提高池窑的熔化力和精确控制通路温度,同时大幅度降低能耗、减少废气排放;通过改进池窑结构及耐火材料,延长其使用寿命……随着一道道难题被攻克,新的生产装备带来了生产性革命:能耗下降50%以上,每年可节约成本6000万元;更重要的是,整个生产流程由此得到了精确控制,大幅度提高了产品性能。“巨石”生产的玻纤喷射纱得到了国外客户一致认可,广泛应用于高档游艇、卫浴产品,“身价”猛涨了20%。

  “如果没搞浸润剂自主研发,我们每年至少要多花1亿元!”“巨石”研发中心负责人得意地说。作为玻纤生产的核心技术,“巨石”的浸润剂过去依赖欧美进口,且品种只有100多种。近年来,公司通过不断调整优化配方,研制了上千种浸润剂,从而能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玻纤产品。最近,公司新调试的一种浸润剂能提高玻纤与树脂的相溶度,生产的整体浴室表面不易产生气泡,且成品率高,引得许多客商纷纷来洽谈。

  看准快上的果敢,让“巨石”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大胆干。从载重卡车外壳到游艇引擎,从高压线路绝缘瓷瓶到风力发电叶片……“巨石”10多支科研攻关小组研发的玻纤新品种被不断应用于新领域。去年,公司完成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8项,申报产品专利40项,今年则将增加至50项。

  二问:38位一线员工缘何享受中层干部待遇?去年,“巨石”有38位员工虽然工作在基层、车间,却拿到了和集团中层干部一样的薪水和福利。

  回答:源于“巨石”激励员工搞创新。

  一只雁能飞到南方过冬吗?不能。必须一群雁一起飞,才能飞越千山万水——张贴在公司墙上的“雁行理论”为“巨石”作出生动注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发动9000多名员工一起搞科技创新。

  激励措施随即出台。每两年,公司按创新业绩不同,评聘优秀一线员工为高级主任工程师、副高级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7个等级,分别对应总裁助理、部长(厂长)、副部长(副厂长)等行政级别,享受相应待遇。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公司还分别给予几千元至10多万元的奖励。一时间,公司科技创新蔚然成风,今年仅增收节支降耗申报项目就有269个,预计可节约成本1.4亿元。

  时下,许多地方在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但因叶片成型工艺要求高,长度超过20米的叶片用玻纤依赖进口。“巨石”研发中心员工张燕领衔的团队通过攻关,成功研制了新型玻纤产品,用这种玻纤产品做的叶片可长达48米。一时间,客商纷至沓来,全球五大风能发电厂商也抛来“绣球”。风力大叶片玻纤纱成了“巨石”新的增长点,今年产量将超15万吨。如今,张燕被聘为高级主任工程师,公司除了给她配备一辆轿车外,还给予购房无息贷款的优厚待遇等。

  小改小革也有出路。一分厂制品维护队的王火根今年56岁,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每年都有三四个小技改小革新项目,能为公司节支降耗10多万元。老王因此被聘为副主任技师,享受副厂长的待遇。“想不到一把年纪了还能风光一回。”王火根说,厂里的年轻人非常羡慕他,已有20多人向他“拜师”学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三问:新增的2万多吨产量如何消化?面对市场需求的持续萎缩,“巨石”却将今年的玻纤生产目标锁定为75万吨,比上年增长2万多吨。

  回答:源于“巨石”的独特思维。

  国际金融危机让“巨石”投资十分谨慎,但公司认为,要借科技优势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危”中求“机”。

  一种用于加固路面地基和堤坝的土工格栅用的改进型玻纤纱,开始在“巨石”大批量生产。今年初,公司科技人员听说山东几家土工格栅生产厂家反映原来的玻纤产品强度不够,且制造过程中有毛羽的消息后,主动上门帮助查找症结,并通过添加特殊助剂改善玻纤纱的耐磨性,从而使土工格栅的强度比原来提高了20%。结果,这些厂家纷纷改向“巨石”要货,目前已接到3万吨这种产品的订单,预计全年能卖5万吨,占得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普通石膏板中添加玻纤,产品不仅不容易裂,还可以防火——“巨石”通过攻关,让英国某公司的需求成了现实,自然赢得了订单。为帮助解决加拿大一家公司反映的集装箱木底板易腐烂问题,“巨石”正在组织人员试验,目前集装箱底板用玻纤已进入中试阶段……

  科技创新让“巨石”在抢占市场中步步为营。分别负责国内外产品销售的孙兆华和项茹冰对此感受很深。前不久,她们走访了部分市场,除了新增40多家客户外,许多老客户还要求追加20%的订单,理由是“巨石”有较高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说到底还是科技优势。”她们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越来越凸显出科技创新的重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巨石”三问 本报记者  王国锋  陆永林  桐乡市报道组  李晓鹏 2009-3-18 48256F32002924A648257578003003F0[A1-王国锋≈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