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政府工作报告
· 干不干事,
“办事档案”见分晓
· 踏春游乐
· 新昌农家书屋
对了农民胃口
· 走进纺织学院的纺织女工
· “红蜻蜓”飞进国际鞋展
· 二○○八年中国消费者申诉十大热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霞重返课堂,既提升了自己,又改变了身边的大学生——
走进纺织学院的纺织女工
本报记者 陈洪标 蒋 勇 通讯员 黄 炜
  在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有一位人大代表是我省宁波维科集团的纺织女工、28岁的江西妹子杨晓霞。她奋斗10年,从一个普通女缝纫工成为浙江1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于2008年1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秋天,她成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与20岁出头的年轻人成了同窗。

  记者最近采访了这位10多年后重返课堂的杨晓霞,了解她的新的生活故事。

  来了个名人同学

  2008年10月5日,杨晓霞踏进了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二班,开始上新生入学以来的第一节课。

  同学吕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刚开课不久,只听见教室外一阵喧哗,人声、脚步声,还有相机的喀嚓声。伴着闪光灯的闪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身着蓝色针织衫、胸别校徽的女子进来了。

  “她在我前排坐下,闪光灯闪得我都紧张了。我心想:名人来了!”

  “名人来了!”那是同学对杨晓霞的第一印象。

  杨晓霞的入学属特事特办。2008年3月,杨晓霞去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住在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王梅珍院长隔壁。王梅珍了解到杨晓霞想上学的愿望,在和宁波维科集团沟通后,仅有初中学历的杨晓霞以“特招生”的身份带薪全脱产学习。

  杨晓霞的班主任老师杨乐芳,一开始也对她的到来有过疑虑:“都10多年没进课堂了,学习能跟上吗?要是拿特殊身份摆摆谱,那是要担心的。”

  不过时间一长,吕硕和同学们都发现,杨晓霞“根本没架子”!不仅在生活中会像大姐姐一样照顾同学,而且与同学谦和相处。

  杨晓霞参加一些社会考察回来后,会向吕硕借课堂笔记抄,也会跟吕硕他们提起她在拟的建议,比如这次赴京参加全国人代会前,她提出的关于政府应加大职教投入的建议,就经过了宿舍集体讨论。吕硕表示,经常能看到全国各地寄给杨晓霞的信,反映各种各样的问题。“昨天还刚收到两封,一封河南的,一封北京的。”受杨晓霞的影响,吕硕也关心起身边的社会民生了。

  改变了班级的精神面貌

  杨晓霞学习十分勤奋。

  同班的女生林叶婷说:“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刚开始,跟同学们一样,林叶婷在学习上对她并不看好,一个月下来,林叶婷惊奇地发现,原来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杨晓霞,已经能够流利回答课堂上的提问,那可是按照三级英语水平设置的课程。

  其实,离开课堂10多年后,突然走进课堂,面对一大堆书本,杨晓霞确实一时难以适应。她很快摸索出三个办法。一是拼命记课堂笔记,先记下课后再消化;二是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虽然她回答问题错多对少,但是她从没放弃这种发现自己不足的好机会;第三就是向同学请教。

  又过了两个月,到了期末考试,杨晓霞对自己进行封闭式管理,足不出户进行复习,结果顺利通过。虽然成绩不拔尖,但林叶婷和同学们开始打心眼里尊重这个“空降”过来的同学了。

  “她能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人大代表,能以初中基础赶上大学课程,靠的是脚踏实地和刻苦认真。”因没考上本科一度很灰心的林叶婷重新制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事实上,因为杨晓霞而改变的,不只林叶婷一人。

  男生赵常悦说,实践课时无意中看到杨晓霞的手,让他记忆非常深:“很粗糙,一看就是从基层辛苦干上来的。”这双手让他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艰辛有了心理准备。而之前,“艰辛”只是想象中的东西。(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班长章展说,只要杨晓霞在上课,大家都会认真记笔记,没有一个同学在睡觉,也没有一个中途逃课。连晚自修,也是全院最安静的。班里的成绩也比其他班高不少。

  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了杨晓霞的知识体系。她说,进入学校后,想的东西更多了,也更全面,学会了用电脑,特别是视野开阔了。原来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这里对上了号。学习了才发现,原来的检测与整个纺织业流程的关系。基层操作经验也便于她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让她的学习和以前的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

  既是学生又是老师

  由于杨晓霞在实践上是个专业能手,有丰富的一线操作经验,学院聘请她为“兼职技术指导老师”和“辅导员”。

  为了当好技术指导老师的角色,杨晓霞努力把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表达出来。杨晓霞的缝工手艺非常好,线脚很整齐,有美感。有时为了琢磨出一种更好的家纺样品,她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找出最好的缝制方法,做出客户认可的最好家纺样品。在企业里是这样,在学校里也是这样。她力图把这种手艺传授给同学,让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为了成功,她在同学面前试验,认真地准备。这次开完全国两会后,计划回学校给同学开课。

  至于“辅导员”这个角色,其实从杨晓霞来到学校以后,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大家。同学们在实践课上遇到“麻烦”,总爱找她帮忙,许多难题迎刃而解。一位辅导老师告诉记者,以前同学们找工作眼光很高,总想进大城市大企业。杨晓霞说,只要你踏实工作,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在什么企业,同样能做出成绩。和杨晓霞交流后,许多同学就业态度变得理性务实多了。

  学院党委书记毛大龙告诉记者,当初收杨晓霞入学,是为了能达到双赢的目的:满足杨晓霞继续学习的愿望,希望她能在学院里为同学起到表率作用。现在,这种效果已经得到了体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走进纺织学院的纺织女工 本报记者 陈洪标 蒋 勇 通讯员 黄 炜 2009-3-15 48256F32002924A648257574001F68CB[A1-陈洪标≈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