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3  4  
PDF 版
· 多轮驱动 编织节能农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9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多轮驱动 编织节能农网
  7

  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http://www.zjol.com.cn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ZHEJIANG DAILY

  全省发行

  新农村 新电力 新服务

  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

  当好新农村建设“先行官”

  新农村电气化在

  跨越脚步无止境

  2006年11月,浙江省首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吴兴区东林镇星华村在湖州诞生。

  2007年12月, 浙江首个“县县电气化”地市在湖州实现。

  2008年10月,在浙江首批各县区全部通过电气化验收的地市中,湖州再次荣列其中。

  一年一跨越,成为湖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真实写照。2009年,湖州将再建100个电气化村,10个电气化乡镇。湖州电力局正迈着坚实的脚步向着实现湖州“村村电气化”奋勇前进。

  湖州电力局员工加紧施工

  湖

  州

  惠民利民 共建和谐农网

  湖州的农民深刻体会到,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通过电气化建设,湖州农村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数据显示,2008年湖州农村电网各项技经指标明显提升,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02%,比2005年提高0.5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为99.973%,比2005年提高0.273个百分点;低压线损率为6.5%,比2005年下降2.91个百分点;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77%,比2005年提升0.148个百分点。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使农村电网台区布局更合理、线路架设更规范、计量安装更标准、电能质量更优良、供电能力适度超前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湖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动砍伐自家树木、主动让出承包土地、主动为施工人员无偿提供服务的“新闻”不绝于耳。

  在实施过程中,湖州电力局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着手,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入的同时,注重农村用电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在坚持农电一体化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乡村电力共建的组织模式。“乡村·电力”服务共建在村里设立用电协调小组、村民护电小组和治电小组,推行村聘专职电工驻点服务制度,增强了农电管理的规范性、民主性和法制性,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目前该局已在湖州建成“乡村·电力”服务共建工作站44个,从健全制度入手,该局普遍实行台区经理制、定期沟通机制、电力抢修联动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等四项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范办事流程,制定落实月度和年度计划。共建工作涵括农业生产资料管理、开展经常性安全用电巡视和检查及整改、回收电费、受理本村电力业务、开展电力故障报修、完善表后服务、制定电力设施保护措施、加大宣传咨询力度、张贴电力公告信息及处理本村电力纠纷等十一项具体内容,直接将服务平台延伸至农户“家门口”,让农民足不出村,轻松办理用电业务,解决用电难题,真正把服务做到了农民“家门口”。

  笔者看到,在和孚镇双福桥村,村里成立了管电小组,建立了驻村电工服务制度,指导农民科学用电。该村经营纺织加工的王厂长告诉笔者,一个月下来通过错峰节约了成本,还提高资本周转的时间。现在村民们都能按时交纳电费,还带动了7户原来因用电“卡脖子”没有办起产业的农民回来置业。供电质量的显著提高和供电服务的不断提升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51元,比2005年增长47.5%。一个和谐有序的供用电环境正在湖州逐步形成。

  图为湖州电力局职工在田间施工现场

  政企合力

  打造坚强农网

  是什么,让湖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脚步如此快速而稳健。湖州电力局局长史兴华一语道破:“是政府和电力部门的通力合作,加速了湖州新农村电气化的建设进程。”

  时间回溯到2006年7月11日,浙江省电力公司把实施和推动政企合作加快电网发展战略的第一站选择在了湖州。浙江省电力公司与湖州市签署了《全面加快湖州电网“十一五”发展和共同推进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的会谈纪要》,开启了湖州电网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崭新征程。

  湖州市政府迅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电气化工作,把电气化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纳入总体规划,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电力基础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县、乡二级层层召开会议,广泛宣传发动,使各级各部门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加快电气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电气化工程作为重要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成为湖州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湖州市政府以政府办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建设标准和部门职责。 2006年5月,湖州市政府专门与各县(区)、乡镇签订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责任书,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指标纳入政府年度业绩考核。在湖州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迅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牵头部门,有力推动了全市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湖州电力局根据会谈纪要精神,加大电网投资力度,按照《浙江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意见和标准》要求,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施工规范、供电可靠、服务优质”为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电气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是龙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湖州电力局坚持与地方“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小康示范村建设”相结合,推行“一村一规划”,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及负荷特性,拟定建设方案,确保农村电网与地方经济社会以及上级电网的协调发展。始终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列为全局重点工作,狠抓进度推动电气化,以每年不少于2.2亿元的资金安排,不少于150个村的建设进度推进电气化建设。三年来,湖州电力局累计投入中低压电网建设改造资金6.61亿元,共改造10千伏线路603千米、0.4千伏线路 2086千米,新增和改造配变台区3516个,增加供电容量 239660千伏安,调换接户线3980千米,新装和调换配电箱3174套、计量装置244065套;建成电气化县(区)5个,实现全市县(区)电气化;建成电气化乡镇38个,占全市乡镇的63.3%,电气化村453个,占全市行政村的42.74%。

  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湖州电力局注重节能降耗,找准自身关键点,不断优化农村电网规划,积极采用新科技、新设备、新工艺,强化管理,多轮驱动,编织湖州节能农网。

  科学规划是建设绿色农网的基础。湖州电力局创新办法,实行“一村一规划”,合理制订每个村的三年滚动规划,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及负荷特性,加强电源布点,确保农村电网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上级电网的协调发展。

  标准化是建设绿色农网的重要途径。坚持标准,注重质量是湖州新农村电气化的亮点之一。湖州电力局创造性地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农网台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研究制定《湖州电力局农网标准化台区建设规范》,率先建设农网标准化台区。全面贯彻国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始终坚持“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标准化建设工艺”的建设原则。先后出台了《湖州电力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技术导则》、《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办法,重点对配电台区的供电模式、设备选型、装置标准、施工工艺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大大提高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确保了新农村电气化的电能质量和建设水平。

  同时,该局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如在季节性负荷较强的水产养殖地区采用了新型的调容变压器,在线路通道较差的村落采用了平行集束线、钢管塔等,在动力负荷密集地区采用了非晶合金变压器等,提高了农村电网的设备等级,大大促进了湖州农网的节能降耗。

  湖州电力局员工向村民宣传安全用电知识

  撰稿:王佳 开未平     摄影:赵岚 汤旭东

  新农村电气化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00007 多轮驱动 编织节能农网 2009-3-15 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2;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0;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1;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3;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4;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5;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03;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6;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7;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08;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8;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3;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7;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8;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09;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0;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04;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06;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07;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4;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9;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16;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05;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2;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5;浙江日报000072009-03-15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