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机构排队向政府要钱的盛况已成昨天。美国媒体11日报道,随着政府为提供救援资金附加更多条件,数家银行因不堪压力打算尽快退钱“赎身”。
退钱“赎身”
美国金融机构近来发现,只要接受政府救援资金,就得接受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推迟没收抵押房产、调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限制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停止股东分红、辞退外籍雇员……
《纽约时报》报道,多家银行日前表明退钱意向,其中既有TCF金融公司、伊比利亚银行等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也包括高盛公司、富国银行等银行业巨头。
这些银行声称打算尽快退还救援资金,或在监管机构完善还款程序后立即退钱。
约翰逊银行等原本打算申请救援资金的银行则因一系列附加条件打起退堂鼓。银行管理层解释,他们拒绝政府救援的原因之一是,不愿为此牺牲银行的社区角色,比如在想为动物园或剧场提供资金支持时有劲使不出。
不堪重负
最让金融机构担心的是,国会和政府可随时随地为救援资金增添附加条件。
一些银行高管和经济分析师告诉《纽约时报》记者,政府不久前要求所有接受救援资金的金融机构为房奴下调抵押贷款利率并延缓没收抵押房产,这让金融机构尤其难以承受。
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分析师道格拉斯·埃利奥特对此评论说,“当政者推行这项政策,意在使银行业和房主实现双赢……但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一些业已不堪一击的银行会因调整贷款利率损失更多资金。
弱者更弱
埃利奥特等人担心,政府将依赖那些“体虚”的银行推行经济刺激政策,而非将它们关闭。
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储贷危机时期,国会和监管部门果断采取“立即纠正措施”,要求政府立即关闭无力融资填补巨亏的金融机构。当时各方形成共识,在损失扩大前关闭这些银行,比勉强维持经营更少花费纳税人钱款和储蓄保险基金。
但现政府一些官员认为,一些问题银行如今规模过大,政府无力接管。另外,越滚越多的救市投入使政府面临巨大舆论压力,因而他们不得不严加控制资金用途。
不过,储贷危机期间担任监管部门高级官员的威廉·塞德曼说,“体虚”银行勉强经营,将拖累市场继续恶化、消耗更多纳税人钱款。
“现行经济政策将使弱势银行更弱。”塞德曼说,“让该破产的银行继续喘息无益整个经济体系。”
卜晓明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