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诸暨日报记者 翁均飞 陈伯渠) 诸暨市应店街镇道地村村民应淼兔近日在收拾自家祖屋之时,意外发现了几件稀罕物,上面赫然印着“户部执照”的字样,“执照”上白纸黑字写着爷爷的名讳,还加盖了当时的官府大印。
这些“执照”为白棉纸木板印刷,版式十分讲究,周边绘有龙纹,并盖有硕大的四方形官印,其中一张顶部印有繁体字的“户部执照”4个大字,另一张则印着“监照”。由于年代久远,执照上原有的办证日期已无法辨认。
看看“监照”,这监生似乎又是个什么官职,但家谱上也没记载爷爷当过官,老应一家被搞得莫名其妙。
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老应家里发现的应是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颁发的文凭,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文凭”。
所谓的“户部执照”和“监照”,其实就是当时“捐监”以后给予的凭证,类似于现在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文凭。清乾隆朝以后,庶民也可以捐监了。到同治、光绪时期,捐监几近泛滥,监生之名益贱,捐银从咸丰以前的108两减到88两。从执照上“捐银肆拾叁两贰钱正,给予发填部监各照”等字样来看,是只花了43两白银就拿到了监生“文凭”。
摄影:诸暨日报记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