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计票工作进行了半小时,之后主持人现场宣布了票决结果。
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最后得分公布时大家发现,这次参加最后一轮选拔的10名干部中,5位1968年出生的干部全部进入了前6名。
据了解,杭州现任的市管正局干部中还很少有这么年轻的干部。
难怪,有市委委员在票决结果公布后感慨,这次选拔真正选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是一次阳光下的“赛场选马”。
如果回过头去观察整个选拔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产生这样一批年轻干部绝对不是偶然。记者了解到,在进行第二轮推荐环节时,组织部门就对前30名干部采用了严格的考察评价体系,首次采用定性考察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评价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
据介绍,此次采用的量化评价,借鉴了不久前全省公选的评价体系,又根据杭州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修改。量化评价的内容包括考察对象的基本条件、群众评价和考察组评价三个部分,权重分别为10%、30%、60%,而这三部分的内容,还设置了二级指标和不同权重。
比如说,基本条件中学历占10%,任职时间占25%,岗位经历占25%,基层经历占20%,进修培训占5%,奖励情况占15%。所有分数相加,最后评出一个总分,根据综合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序,供市委全委会成员会议民主推荐时参考。
事实表明,这样的量化评价,让一批文化素质高、基层工作扎实、口碑好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事后,有未入围的同志这样评价:这样公开、公平的方式选拔干部,虽然被淘汰了,但让人心服口服。
第一位上台演讲的刘颖也成为了前6强之一,选拔结束后,他把最初抽到的“1”号小纸片小心地对折了两次,藏进了西装内侧的口袋里。
“这次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说明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这次选拔是市委公开透明选拔干部的一个信号。”刘颖说。
不久以后,这6位拟任人选就要正式走上新岗位,他们将面对新职位的全新挑战,他们真正需要面对的“大考”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