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江南,春意盎然。记者穿行于浙江的一些县市,访企业,走市场,感受到了“企业信心足,人勤春来早”的生机活力。
来自浙江省政府对35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研表明,截至去年12月底,70%的企业能够保持平稳发展,26%的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营困难,但没有倒闭,真正倒闭的企业仅占4%。
令人可喜的是,2008年浙江全省总产值达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GDP达6078美元。外贸出口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仍然超过了1500亿美元,增幅达到20.3%。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特别是去年12月份,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迹象。外贸出口从11月份的下降2.5%转为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销售产值降幅从11月的4.8%缩小到3.3%,工业用电量降幅从8.4%缩小到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月回升1.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同比多增532.4亿元,扭转了2008年2月至11月连续少增的局面。
浙江是一个以外向型、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省份。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成绩令人瞩目,但总体来讲还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通过进出口实现。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体制机制,使得浙江对外部经济变化的感知更为灵敏。去年进入第三季度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严重困难。
面对危机,如何化危为机迎难而上?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告诉记者,从浙江的情况看,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也要转型,有了国际金融危机更要转型。
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只有一条: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推进转型升级不畏难,着力苦练内功不浮躁。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与网民对话时也直言不讳:浙江原有的创富模式正在面临挑战。战胜挑战,要靠克服困难的信心、坚持不懈的决心、苦练内功的恒心,要把积极应对危机当作迫使加快转型升级的支点。
这种支点对浙江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策略。具体的方法,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形象地概括为“加、减、乘、除”。
“加法”,就是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以金融创新缓解资金紧张的难题。省政府先后与农行、建行签订协议,深化战略合作。农行争取从今年起的三年内,在浙江增加信贷投放15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同时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省级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安排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达6500万元,全省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额历年累计达1455亿元。
“减法”,主要是减轻企业的负担。一个是拿出100亿元资金,给企业减免一些税和费,还有一个就是围绕增值税转型,省财政又拿出100多亿元。去年,省政府还专题研究适当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的政策意见。今明两年通过取消和暂停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困难企业相关税费等途径,再减轻企业负担100亿元。
“乘法”,就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科技进步,抓住这个机会,改善浙江出口产品的结构,提升技术含量、品牌含量。省政府今年打算安排5亿元,加上地方的资金,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贷款体系。同时,酝酿设立由政府出资、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按照市场化操作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除法”,就是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淘汰落后的产能,特别是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消耗型的产能、产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专家们认为,“四则运算”灵活运用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强了浙江经济率先复苏的信心。
更潜在的拉动是企业自身的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经济越困难,越要创新创业,不创业就没有出路。
来自浙江省统计部门2月份的最新调查显示,全省有四成以上的大中型企业表示有望在今年前三季度率先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