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浙江面临着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战略抉择。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影响越来越深。在这种形势下,浙江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生产总值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但经济运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外向型经济增长明显回落。从外贸出口看,纺织服装等主要产品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从引进外资看,实际外资增速逐月回落。二是工业生产和企业效益明显回落。2008年第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增速均在10%以下。三是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幅仅为4.5%,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实际增幅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在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中继续争先创优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海峡西岸等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加快,形成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态势。目前,浙江发展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从“追兵”看,2008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省市有9个,浙江列第4位,排在我省后边的河南、河北分别达到15058亿元和13863亿元,与浙江的差距有缩小趋势。从“标兵”看,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纷纷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正在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会退。如果浙江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扩大与“标兵”的差距,就有被“追兵”赶超的可能,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继续走在前列的既定目标。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粗放型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三次产业看,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从自主创新能力看,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从人才资源看,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广东的78%、江苏的58%、辽宁的56%,人才总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资源环境看,能源资源日趋紧缺,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凸现,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在浙江的具体反映,其本质和根源是发展方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牢牢把握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此,既要客观地认识危机造成的影响,更要从浙江实际出发,冷静地分析走出困境的机遇和条件。目前要把握好三个重要机遇: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走低,为我省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我们收购国外优质资产和知名品牌,吸引海外人才为我所用,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其次,国际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为我省解决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我们兼并国外能源和资源型企业,加快建立石油等能源储备;第三,国内外消费结构和市场变化,为我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我们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当前,我们更要牢牢把握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稳健扎实地处理好五个关系。
正确把握着力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近来,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回落,预计这种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重在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从源头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既着力当前,落实“治标”之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着眼长远,研究“治本”之策,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正确把握增强优势与转化劣势的关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既要做好存量文章,加大存量调整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原有优势,更要做好增量文章,积极挖掘潜力,变劣势为优势,以增量带动存量的调整和优化。民营经济、专业市场等方面是我省的先发优势,民间资本充足、山海资源丰富是我省的资源优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举措,让现有优势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要做好增量文章,以发展支撑力强的大项目为依托,努力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确把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引进来”是为了加快发展,但“引进来”要注重质量,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引进资金向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转变,从单纯引进外资向引进外资和引进内资转变,以不断优化我们的产业和企业结构。积极“走出去”更是战略重点,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与竞争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正确把握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调控“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作用。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确定推进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正确把握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经济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转型,才能充分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要全面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着力在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抓住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选择创新重点,集聚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加快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科研开发及成果产业化。
坚持以产业优化升级为基本途径,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要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规划和建设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使其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投入,稳定粮食生产,全面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导向,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在消费方面,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根本举措,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市场。在投资方面,要把重点放在“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上,大力增加对创新要素的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出口方面,积极调整市场结构,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企业要注重开拓国内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的企业要注重开拓俄罗斯、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以低端产品市场为主的企业要注重开拓中高端市场。各类企业要积极顺应市场和消费结构变化,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运用现代流通形式,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坚持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关键是要加大生态建设和污染减排力度。要加快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各地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认真推广集约用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与资源型地区间的能源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实施“811”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质量。
坚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契机,进一步明确重点开发区的战略定位,优化开发区块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提高县域发展活力。做好“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两篇大文章,把发展临港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加强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大力发展大港口、大路网、大产业、大物流。创新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思路,推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和劳动力双向流动。同时,依靠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原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