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世界大冬会雪上比赛,明显感受到中外选手的差异:外国运动员很小就开始玩雪,日积月累“玩”成了专业选手,而中国选手往往是半路出家,苦练成才。这“玩”与“练”背后的差别和差距,耐人寻味。
为了参加本次大冬会,中国于去年5月首次组建了女子跳台滑雪队,5位姑娘都是从田径队里选来的,有的是练马拉松的,其中只有两人有过几个月高山滑雪的经历。尽管从零起步,但经过去年在日本的3个月的“魔鬼训练”,这些队员已经顺利参加了90米跳台的比赛,而这一过程,国外运动员至少需要练习3年以上。同样,中国男子跳台滑雪队首次兼项参加北欧两项比赛,队员们训练越野滑雪只有3个月时间,却表现不俗,让外国教练们感到吃惊。
中国选手“速成”的背后,离不开超常规、高强度的“苦练”,其精神可嘉,但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奈和苦涩,反映出中国冰雪运动基础的薄弱。而外国选手所处的优良的冰雪环境和成长经历,让中国选手羡慕。已在大冬会上获得两枚金牌的瑞士名将沃尔夫说:“我2岁多就跟随父母到雪场玩耍,从那时开始就迷上了滑雪,只要一到雪场,我就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中国跳台滑雪选手王建勋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夏季跳台,一年只有3个月的雪上训练时间,外国运动员几乎全年都有雪上训练条件,我们的成绩自然没法跟人家比。”中国高山滑雪女运动员孙玲玲说:“我认识的很多国外选手三四岁就练滑雪,而中国的运动员大多10岁左右才开始训练,国外运动员基础要比我们好得多。”
中外冰雪运动的差距,还表现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上。由于冰雪运动在欧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滑雪在许多国家都是中小学的体育课,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了滑雪的兴趣,并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方式。在众多滑雪爱好者中,有专业发展潜力的选手可以进入俱乐部深造,国家队往往是在大赛前从社会上公开选拔的。而我国的竞技体育采取的是相对封闭的长期集训模式,许多冰雪项目全国也就几十名专业队员,在后备人才上根本无法与欧洲列强抗衡。
“玩”与“练”的差异还表现在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和综合素养上。外国选手涉足竞技体育基本上都是自愿和自费,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他们的心态更为放松,竞技更多是一种生命的享受。而我们的队员往往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在本次大冬会上,许多外国运动员在大学的专业五花八门,滑雪基本上属于他们的一种业余爱好,而中国选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专业选手。
从根本上讲,“玩”与“练”的差异在于前者是将竞技体育牢牢扎根于群众基础和学校体育中,后者则缺乏厚实的人才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因此,此次大冬会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在于,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冰雪运动强国,必须想方设法让冰雪运动走进校园和大众,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 范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