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般指的是领先、突破,意味着成功。
在千军万马的奔腾追逐中,争得“第一”,该是何等的荣耀。“第一”,让人向往,催人奋进,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人人欲试之。在学校,在赛场,在实验室,在工厂和农村,在社会的每一个岗位上,一个“第一”,竟然给我们带来生气,带来活力,带来进步。
有一种“第一”,它的背后是精神与力量。
世界上最快速也是最成功的“第一”,只花了1/400秒的时间,堪称世界“第一”。那是美联社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随美国海军陆战队登上与日军恶战72天后的硫磺岛。在战火硝烟中,士兵们奋勇争先升旗的一瞬间,极为震撼又极为壮丽。乔·罗森塔尔抓拍成功,让历史永远定格,成为二战中最值得记忆的影像之一。
世界上最庞大最漫长的“第一”,发生在中国。13亿中国人持续30年的历史性进步,一举摆脱了贫穷与屈辱,无可争议地让中国夺得了世界“第一”。这个“第一”,是13亿中国人向着共同的目标,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个“第一”,是历经30年锲而不舍,一分一秒争出来的。这样的“第一”,闪现了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国民意志和国家力量。
还有一种“第一”,它的背后是思想与智慧。
据史料记载,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其实有两位,一句“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阿姆斯特朗名垂史册,成为登上月球的人类“第一”。而另一位太空人奥德伦,因落后一步,便与“第一”无缘。
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追问奥德伦有何遗憾,奥德伦极有风度地说:“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离开太空舱的,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奥德伦的精彩对白,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创造的“第一”,看似幽默,实际上富有思想和智慧,充满了哲理。
“第一”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承载了时代的精神与力量,在于它彰显了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智慧。“第一”,无疑是平凡人间的一道光芒,万千人群中的一面旗帜。
但是,现如今却另有一种“第一”,看上去煞有其事,其实满是浮躁与浅薄:
学校以分数争“第一”。学校不是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培养人所应有的良知与责任。却以考试定分数,以分数定排名。只要分数最高,便是排名“第一”。莘莘学子,一概被分数套住,考场出英雄,分数定人才,学校俨然成了考试训练地、分数炮制场。
城市以阔气争“第一”。城市不是把民众的需求、民生的保障、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却争着比阔气,马路建得越宽越好,楼房盖得越高越好,景观修得越壮观越好,场馆弄得越豪华越好。东南西北中,比着争“第一”:世纪第一路,中国第一城,天下第一景……为了各种各样的“第一”,拼命地圈地,拼命地拆迁,拼命地掷钱,城市失却了定性,迷失了方向。
诸如此类的“第一”,还有很多。比如医院以利润争“第一”,媒体以广告、发行争“第一”,公务机关以权力大小争“第一”,等等。这样的“第一”若多了,其实是民生不宁、社会不宁、天下不宁。
“第一”的本意,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目标。它激励人们以不懈奋斗的心志去争取、去实现。倘若我们把“第一”作为一种功利、一种权势、一种私欲,那么今天向着所谓“第一”的所有行为,不过是在毁掉自己的根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样的“第一”,其实是灾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