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共组织3.98万青年人参加见习,65%的见习学员在见习期满后顺利就业,其中更有35%的见习学员跳出见习基地,被其他用人单位录用。
据市职介中心统计,2008年全年,上海参加见习的3.98万青年人中,25岁以下青年成为主力,占见习青年总数的67.6%,这些未就业青年毕业通常不足3年,见习可有效帮助积累工作经验。
据介绍,在近2000家见习基地中,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分别占到463家、434家和423家。而在招收见习学员的数量上,这三类企业也呈现出“三足鼎立”,分别吸收了32.4%、23.1%和22.9%。
上海是推进青年见习计划较早的城市。上海市就业保障中心主任丁峰说,从2002年开始推行,截至2008年12月底,先后有2500家各行业知名单位作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参与进来。其间,共有13.5万多名青年参加了见习。目前,上海共有青年职业见习基地2000余家,正在见习学员近1万人。
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职业见习基地扩展到约3000家,见习规模约3万人;见习基地的“增量”大都由事业单位提供。如街道、居委会等基层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将提供5000个见习岗位。见习期最长可至12个月。见习期间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毕业生当年最低工资标准60%的生活费补贴,同时鼓励各区县或单位再给予见习毕业生一定的生活补贴。
“在我们看来,青年见习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升学员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实现就业;用得不好,就可能只是为部分企业降低人工成本、获取廉价劳动力提供机会。”丁峰如是说。
规范见习基地,建立“有进有退”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见习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保障见习青年的权益,上海还采取了一整套见习基地的管理办法。
首先,在吸纳企业方面进行严格筛选。“我们认定,要成为青年见习基地,企业一是要具有行业发展潜力,二是确实有空缺岗位,三是对见习青年要有一定的留用比例。”丁峰说,“‘0’留用与‘100’留用都不合格。‘0’留用的企业有趁此降低人工成本之嫌,而‘100’留用则可能是企业把本应正式招人的岗位转化为见习岗位。”
此外,在见习过程中,通过电话访问和抽样调查了解学生见习的感受,对学员进行跟踪回访。见习结束后,委托专门机构对见习基地进行评估。
“这前、中、后‘三把锁’对规范管理见习基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丁峰说,“别看我们存量的仅有2000家见习基地,事实上,加上试运作的见习基地总共达到了4000余家。”丁峰介绍说,在这中间上海还实行“摘牌”制度,就是通过6个月的试运作,见习基地如能达到政府要求则发展为正式见习基地,政府给予一定的带教补助;如果评估不合格,企业不能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就要对其进行“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