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设为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区域,是位于宁海县长街、力洋、胡陈三镇之间一片田畴交错的农田。这里,集中了包括水稻、柑橘、西瓜、西兰花、牧业、海水养殖等多种产业,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看似分散的产业之间,却都是相互依存,一环扣一环。
果蔬园废弃的菜叶,成为养殖场的绿色饲料;畜禽的粪便和打碎的秸秆混合,制成绿色有机肥还田;动物的尿液通过集中发酵成沼气,免费供应给周边农户烧火做饭;留下的沼液通过管道又流进果蔬园肥田,或者进鱼田养鱼……
“一般来说,国内的农业循环还只是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合作社里进行,像宁海这样以县域为范围的交叉式循环,目前在国内还是首创。”对宁海的农业循环模式,单胜道教授颇为赞赏。
这位浙江林学院的教授,同时担任着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到目前为止,单胜道已经在安徽、海南、广东等地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域规划。在他的印象中,宁海10万亩农业循环示范区是他所做的5个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中,规模最大、涉及产业最多的一个。
英国、丹麦以及瑞典农场的循环模式,给单胜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的草场,悠闲的牛吃着牧草,用粪便肥土的小麦田作为配合饲料。
不过,单胜道指出,像这样的欧洲农业循环模式,目前都是在单一农场中的小循环。“产业衔接得很紧凑,做得精致,但这当中却存在一个劳动成本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这种高成本的循环模式并不适合中国。”
而宁海的粗放循环模式,则是属于低成本运作的方式,它利用产业间的市场合作,实现了跨区域、跨产业的大循环,循环的产业涵盖了农、林、牧、副、渔所有产业链,农业生产中的所有产品都列入了再循环的产业链中,因此宁海模式又被专家誉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
“跨产业、跨区域的循环,往往很难开展,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多个产业的不同经济利益,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规划和积极引导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宁海县委书记王剑侯告诉记者,从宁海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起,他们就在国内率先请专家做了一份以县域为单位的农业循环经济规划。
规划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问题的发现过程。记者从宁海农林局局长冯继红那里了解到,循环产业链中的许多环节,实际上就是根据规划一段段衔接起来的。
“像粪便污染问题,本来当地并没有有机肥加工,我们就引进了绿丰生态有机肥加工。新引进的一家奶牛场,是为了消化西兰花基地的菜叶建的。后来发现农民不习惯用有机肥,政府又出台补贴政策,350元/吨的精加工有机肥,县财政每吨补贴80元,1000元/吨的精加工配方肥,每吨补贴160元。”
有数据显示,目前示范区的秸秆通过直接还田和用作奶牛饲料,综合利用率为99.7%,化肥使用强度下降到221公斤/公顷,农用薄膜回收率98.2%。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在考察宁海后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农业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力已逼近极限。而对于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政府应研究科技创新,特别是研究能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并充分推出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各种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来加快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