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新闻
3  4  
PDF 版
· 市民“健身经”进了博物馆
· 蛟龙出山
· 我省第九届(桐庐)兰花博览会开幕
· “彰往察来”书法展在杭举行
· 网上征婚,“非诚勿扰”
· 余姚开庭 杭州判案
· 当环保成为一种习惯……
· 论文书田野 成果留农家
· 社区编织社帮二百女工实现就业
· 考试重点:国际金融危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论文书田野 成果留农家
——我省农技人员助农创富纪事

  农民要提高种养效益,最缺什么?答案是——技术。

  新年伊始,当我们奔波于浙江广袤的田野上,不论在现代化的农业园区里,还是在地处偏远的种养基地中,都能看到农业技术专家、推广人员和各级农口干部的身影。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进步。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我省广大农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据省农业厅统计,2008年,全省万余农技人员共入户指导55万余人次;全省启动了1066项基层农技推广项目,落实到1000多个乡镇的近万个农业生产主体。与此同时,我省农业科研也收获了历史最好成绩:省农业厅专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有4人获“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全省还有3名基层农技人员获农业部“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首席专家稻田收获一等奖

  听到自己拿了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消息时,省农业厅植物保护局副局长、研究员、首席植保专家王华弟正在田头参加水稻产量验收。

  2008年11月,由王华弟主持的“水稻条纹叶枯病课题”为省农业厅捧回了10年未得的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还获得首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听到这个好消息,王华弟由衷地感谢脚下的这块稻田,因为这个课题就来自田间。(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病毒,王华弟早就在嘉兴、湖州等地觉察到它的凶险。2004年,这种病害流行面积扩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当地农民心急如焚。那时候,他几乎天天都在稻田里察看,分析害情,并决定组建课题组开展防控研究。

  课题组成立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稻田。专家们无数次赶赴浙北的田野,研究病害的规律,选择抗病的品种,试验药剂的效用。在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民积极配合下,只花了1年多时间,课题组就初步解决了病害的防治问题。接下来,这些专家就从研究者变成了推广员,通过大量的田间推广试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虫测报仪器,建立了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制了病虫害防治新药剂,形成了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

  到目前,课题组已育成抗病品种1个,制订省级标准4项,国家专利授权10项,在美国植物病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7篇和1部专著,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浙江省发病面积控制在50万亩以下,较2005年下降67%,共挽回粮食损失10.27亿公斤,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5.07亿元。

  科技特派员改良橘园拿金奖

  “大家都希望她能留在这里,帮助我们做强橘子产业。”最近,听说省农业厅的科技特派员周慧芬要结束任职,衢州柯城区华墅乡的橘农都十分留恋。

  依靠技术推广和橘园改良,华墅乡的橘子品质出众。在省农博会上,华墅乡的椪柑新品牌“王后牌”拿了金奖。这当中,周慧芬付出了多少心血,橘农们心知肚明。

  3年前,周慧芬成为我省农业系统数十名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被派到地处浙闽边界的华墅乡负责柑橘技术推广。华墅乡后王坂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杨根还记得,以前大家都是凭经验种橘子的,什么大枝修剪、“三疏一改”这些技术都不清楚。当时,临海蜜橘已经卖到每公斤5元钱,而华墅椪柑每公斤1元的价格都不能保证。

  走进华墅的橘海,周慧芬听到最多的就是:“你是省里来的专家吧,帮我们看看怎么才能让橘子卖个好价钱呀!”她感到这朴实的话语里,蕴藏着农民对技术的渴求、对致富的渴望。

  实地调研了几个月后,周慧芬帮助乡政府制定了《华墅乡柑橘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全乡柑橘的发展方向、品种选择、技术引进等目标。此后,她就一头扑到技术推广中心。起初,橘农对修剪大枝、挖除过密的橘树多少还有些担心:产量减了,收入会不会减少呢?周慧芬耐心地给他们算账,还从杭州请来专家给他们上课,终于让橘农们明白了“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道理。

  今年,在全国柑橘销售形势普遍萎缩的不利情况下,华墅乡柑橘卖价还比周边乡镇高出30%以上。橘农们自然舍不得周慧芬。

  责任农技员收入高过局长

  一支由7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131名农技指导员和162名责任农技员组成的农技推广队伍,活跃在仙居农村。

  而在两年前,由于财政相对困难,工资福利长期得不到保障,和我省许多地方一样,仙居的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原有的农技员很多在编不在岗,有的卖起化肥、农药,有的离开土地去打工。

  从2007年起,我省大范围推行“责任农技推广制度”。仙居县拿出1500万元财政资金,让农技人员回归农技岗位,并且按照“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农技指导员、社会化农技人员”明确各自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每年组织两次考核。

  在新体制下,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位干了30多年的老农技形象地说,我过去20年干的工作,也没有这一两年多。仙居县农业局里干得出色的农技员,每月的工资奖金甚至高过了农业局长。

  仙居县蔬菜首席专家俞爱英告诉记者,当上“首席”的第一个月,她的压力非常大,夜里也开始失眠了。这一年多来,俞爱英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在她指导下,芦笋、雪莲果、黄秋葵……这些仙居老百姓以前从没看到过的新品种,正在仙居的土地上生根结果。其中,芦笋基地已经发展了700多亩,下一步计划发展2万亩,几年内形成永安溪两岸的芦笋产业带。

  仙居农技人员的努力,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绿色稻米从400亩发展到了5000亩,价格从原来的每斤2元卖到了5元。仙居官路镇后里吴村的林远成说,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他引进了3个番茄新品种,亩产值达到1.2万元。

  更加让人欣喜的是,农民朋友今年将会看到更多的农技人员出现在田间地头。省农业厅已经作出部署,一项“百名处长专家进百村访千户”的惠民行动,正在全省推开,他们的脚步将在浙江的田野里留下更深的足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新闻 00002 论文书田野 成果留农家 2009-2-22 48256F32002924A6482575640051DECF[B1-陈志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