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丹丹 毛广绘 柯城区报道组 姚宏东) 对很多农民工来说,返乡意味着收入降低,而衢州七里乡的农民工返乡却获得了创业增收的机会,因为这里的“农家乐”很有名。
从去年底以来,七里乡有60多名返乡农民工加入了“农家乐”产业。黄土岭村村民罗文周原先常年在外开出租车。前几年,他妻子在家没事做,就开起了“农家乐”,收入逐年攀升,到去年竟超过了罗文周在城里的收入。
罗文周算了好几天账,决定回家给老婆“打工”。夫妻俩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重新装修,在门前废弃的竹淹塘上盖起了古朴的凉亭。“这才搞了一半,家里的人气就旺了起来。”最近,只要是节假日,他们家都是“客满”。接下来,夫妻俩准备实行“跨村战略”——把附近甚至邻村的房子也盘过来,搞连锁“农家乐”,“到时候,客人们有更多的去处了,我们的生意自然就更好了!”
对于投身“农家乐”的返乡民工,七里乡政府也很“大方”:只要想学新东西,返乡农民工都可以到乡里的“农家乐”培训学校参加烹饪、旅游、营养学等专业培训;要是想发展托老型“农家乐”,还可以去安吉等地考察学习,这些都是免费的。如果他们考出了导游证,乡里还能补助报名和考试的费用。七里乡党委书记夏盛民告诉记者,乡里希望借助这股新力量,为“农家乐”增添新气象。
返乡农民工的加入,带来了大城市餐饮、旅游经营管理的一些新理念。上村村的邱志云兄弟俩原先一直在上海跑业务,去年底一回家,就给父母办的“荷香院”开通了无线网络。“在衢州,能上无线网的‘农家乐’太少了,”邱志云说,“我们这样做,能让客人在享受田园生活的时候,还能保持与外界信息的畅通,更能吸引都市人群。”
这些细节还不算什么,兄弟俩还准备打出品牌。前段时间,他们专门请上海的朋友给自家的“农家乐”开办了一个网站,除了在互联网上推销自己,还提供网上订房服务,届时还有各种优惠。为了吸引消费者,他们还为各式菜肴取了名字。
这些新变化,也很受其他村民的关注。黄土岭村的罗文金早已是“农家乐”大户。过年那几天,他也坐不住了,趁着走亲戚的机会,到邱志云家转悠了几次,回来后就让女儿给客房配上新电脑。
等到经济回暖,这些返乡农民工还会回到城市继续打工吗?记者发现,这些农民工大都做了两三年甚至更久的规划。在他们眼中,“农家乐”是一个内容丰富、前景广阔的产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开个小饭店。七里排村的王雪良以前在外承包工程,老家火热的“农家乐”吸引了他。他通过朋友引来一位老板开发漂流项目,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前期工作,5月1日即可投入营业。“别人开‘农家乐’,我开发旅游项目,这样才会相互促进。”王雪良说。
省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返乡农民工了解城里人的需求,能为“农家乐”带来更多创意,带动“农家乐”向产业化发展。近年来,我省着力引导“农家乐”从“分散、规模小、层次低”,逐步向“大规模、高规格、产业化”发展。返乡农民工的加入,无疑加快了这一发展步伐。
编后:衢州七里乡的一批返乡农民工加盟“农家乐”,既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创业增收的道路,又给“农家乐”注入新鲜血液,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喜。
自去年底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外出打工农民暂时失去了工作,要在家门口重新创业就业。七里乡的新鲜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下功夫,返乡农民工照样找得到好门路;同时,基层干部们也要多想办法、多帮一把,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走上创业就业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