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每月茶座:沪上的一道 “文化盛宴”
· 亲近“国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月9日至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剪纸画绘、雕镌塑作、五金錾锻、木作编扎、织染纫绣、陶冶烧造……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大开眼界。
亲近“国技”
■本报驻京记者 陈燮衡 文/摄
  1176位民间艺人参与其中,2322件珍贵实物与观众见面,133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集中展示,130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现场技艺表演。2月9日至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由文化部、发改委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一起,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展示活动。剪纸画绘、雕镌塑作、五金錾锻、木作编扎、织染纫绣、陶冶烧造……琳琅满目的展示,扣人心弦的表演,为成千上万的观众再现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神奇智慧。

  中华老字号展示厨艺绝活

  一个小时能擀出3000张面皮,一个烧卖上捏103个褶子。这不是吹牛,是今年26岁的北京“都一处”第八代传人吴华侠在现场展示的包烧卖功夫。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于2月9日在北京顺峰餐饮农展馆店和玉兰香北大店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山东、江苏、福建、河南、陕西、内蒙古等9个省(区、市)的13家中华老字号,在这里展示全聚德挂炉烤鸭、东来顺涮羊肉、鸿宾楼全羊席等“非遗”制作技艺。230家店铺上演的50多项顶尖烹饪技艺,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精彩纷呈的厨艺绝活。

  在演示现场,只见吴华侠灵巧的双手将16个五色面剂子叠在一起,擀面杖飞快地在上面转圈。一眨眼功夫,十几张薄如纸片、巴掌大小的面皮就成形了。再看小吴手一抖落,抻开一张面皮,用筷子挟起一撮馅料置于其上,在其两手攥、捏、翻、转,协调的动作中,中间袒露着诱人馅料,一圈镶着漂亮褶皱的一只只虾仁、猪肉、韭菜烧卖就在人们眼前摆开了。

  距“都一处”吴华侠不远,山西小伙子程樑表演的绝活“剪刀面”,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只见这位20出头的年轻人用红布蒙着眼睛,左手攥着一块面团,不断地往右手的剪刀刀口里送。随着剪刀有节奏地张合,细细的面条像收割机吐穗般哗哗地倾泄而出,又一根根准确地落进盘中。据介绍,这“剪刀面”手艺是隋朝传下来的,粗细长短均相宜的面条,吃起来特别有味,进入嘴中便会不知不觉往喉咙滑。

  饮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尤其是经过历史长河沉淀而留传下来的饮食非遗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几乎每一种非遗技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说中的北京“都一处”品牌,来历就颇具传奇色彩。“都一处”烧麦店始建于1738年,是现存的前门大街原产地老字号之一。据传,1752年春节这一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京东通州,傍晚回城来到前门已是饥肠辘辘。因为是大年三十,家家店铺都关门吃年夜饭去了,唯有山西人王瑞福创办的“王记酒铺”仍在营业。乾隆一行三人便进了酒铺,饮酒吃菜之际,又听见楼外鞭炮齐鸣。于是,颇有感慨的乾隆皇帝脱口而出:“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恐怕京城只有你们这一处了,你这店就叫‘都一处’吧”。

  令老板王瑞福意想不到的是,几天之后,竟有宫里的太监送来一块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都一处”虎头匾。从那以后,“都一处”就替代了“王记酒铺”,而且生意越做越兴隆。后来,乾隆御赐的牌匾由“都一处”传人代代珍藏,而将郭沫若题写的“都一处”作为商铺招牌悬挂。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在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上,各种各样神奇精湛的饮食技艺,令参观者看得馋涎欲滴。

  巧夺天工的手工传统技艺

  “啪、啪”,掸掸裤腿抹抹袖,摘下头上小乌纱帽,毕恭毕敬地给人拱手作揖。“哇,真好玩! ”随着身旁小孩的惊叹声望去,只见一具小木偶正在给观众施古代礼节。

  小木偶滑稽可爱的动作,引得周围观众放声大笑。这是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作品。据小木偶的主人、国家级传承人徐竹初介绍,这是当地布袋木偶戏《大明湖》中一位名叫“守门官”的丑角。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北京内联升布鞋制作、苗族银器制作、保安族腰刀制作,北京金漆镶嵌、潮州市艺葩木雕、满族风情剪纸、澳门神像雕刻……10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项目集中亮相农展馆,百余名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现场进行技艺演示,吸引了一批批观众的视线。

  “借个光,让我拍个照! ”在北京农展馆一号展厅的入口处,摆着我省送展的温州“首饰龙”、东阳木雕“万世师表”、海宁“硖石灯彩”、青田石雕等作品。由于这几件作品特殊的审美魅力,很多参观者都争先恐后与它们合影留念。

  在大厅东侧,是总设计师包天伟与其工作室10多位大师历时四年精心雕刻而成的东阳木雕《万世师表》。这件作品长430厘米、宽390厘米、高330厘米、重约8吨。作品以《太庙问礼》、《夹古会齐》、《杏坛讲学》等孔子生平20余个经典故事为题材,整件作品精雕细刻,构图严谨,200多个人物和各种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从不同角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一生。

  第一批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阳木雕,深受北京人喜爱。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在《万世师表》前感叹:“这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从《万世师表》上,不但可以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让我对东阳木雕独具的艺术个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形象化的理解。”

  展会也成了民间收藏者的乐园。每天早上一开门,摩肩接踵的人群就已把北京农展馆“画绘技艺”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一会儿功夫,9张一套的“九美图”就已卖出好几套,甚至有将整个系列330张全买下的。

  作为日用品的张小泉剪刀,在展会上也被观众看好。在五号馆张小泉剪刀摊位前,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好多来这里参观的人都会买一把,从几元到几十元的销得都很好,每天平均可卖六七千元。 ”一位正在摊位上选购的中年妇女边挑边对旁边的朋友说:“张小泉剪刀太有名气了,我要买两把,一把作收藏,一把平时用”。

  在一号馆的湖笔摊位前就更热闹了。两位制作湖笔的师傅周围挤满了人,有的好奇地看湖笔制作过程,有的是专程来买去用或者作为收藏品的。两位师傅非常后悔地说:“北京文化氛围浓,我们的湖笔在这里很有市场,100元一支,俏得很,可惜带得太少,后面就没有东西可卖了!”

  有多少“神奇”正在消亡?

  建国初年统计的368个种类的戏曲戏剧,因受新兴娱乐活动的冲击,在50年时间里就减少了100多个,而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60个剧种则没有音像资料保存;

  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启发作用的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技术,被考古界公认为是制陶史上的“活化石”。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下,原始制陶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懂得这种原始制陶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传承人更是寥寥无几;

  存在距今约4000年,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过程的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濒临消亡,海南地区掌握此项制作的民间艺人不足5人;

  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徽墨,这些年来,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不容乐观,甚至一些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

  在我国,究竟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或者正在走向消亡,可能很难获得准确的数字。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技艺,其种类之繁多、技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各国所仅有。但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传统技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陷入濒危。尤其是涉及到冶炼、铸造、纺织、印染、编扎、刺绣等生产生活领域、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的传统技艺。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在一天一天增大,又很难收到好徒弟,后继乏人,致使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在农展馆一号展厅的西北面,观众们围着正在腰织机上织布的老人看稀奇。老人叫容亚美,来自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永益村,现年61岁。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黎族妇女,容亚美能熟练地运用黎族传统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以木棉花为原料,织出花纹精美、图案丰富的服饰、被单、窗帘。

  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棉纺织工艺,存续时间已达三千多年,其卓越的历史贡献、鲜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态、传承的家族性,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的有力证据。

  然而,就是这种有“文化活化石”之誉的黎族棉纺织工艺,懂得的人越来越少,想学的人越来越少。容亚美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如何使得祖先代代传下来的东西避免失传。

  本次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规格最高的传统技艺大展,国家级传承人的到会人数却没有过半。在全国7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仅有38人参加了此次大展。个中缘由自然很多,但其中少不了某些传承人身不由己,年岁已高、身体欠佳来不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有关专家呼吁:我们应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传承者,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09 亲近“国技” ■本报驻京记者 陈燮衡 文/摄 2009-2-20 48256F32002924A648257560000CCEF9[A2-陈燮衡≈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