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饱含深情地做好老干部工作
· 首日逾1.5万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
· 保持清醒 坚定信心 深入创新
· 服务大局 加快发展 强化管理
· 把握企业所需 解决职工所盼
· 提高品质提升产业
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
· 八年难题八十天化解
· “就业春风”暖人心
· 长兴发放3500万元“购房券”
· 我省召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座谈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八年难题八十天化解
——金华市经济开发区以人为本拆迁南市街纪事
本报记者 毛传来
  这两天,84岁的离休干部陈老伯每天都要到婺江边,看看正在整理中的五佰滩南市街。他情不自禁地说:“总算拆掉了。等这里的江心公园建好,我就可以天天来锻炼身体了。”为了这个心愿,他已经等了8年。

  五佰滩南市街位于金华市中心,被誉为金华的“城市会客厅”。时光流逝,曾经是繁华闹市的南市街日渐破败。早在2002年,市政府就依法将其纳入拆迁范围,准备打造以公园、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空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拆迁工作断断续续,一直无法完成。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金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80多天就完成了南市街的最后拆迁工作。“拆迁历时8年,政府投入资金达7亿元,长时间拖延造成资金沉淀、社会资源浪费、民生工程无法实施的局面,广大市民对拆迁南市街的呼声非常强烈。尽快完成拆迁工作,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金华市委领导说。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期待,拆迁人员过上了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日子

  到去年10月底,南市街还有37户拆迁户未拆。几年来,政府投入的7亿元资金,按现行贷款利率计算,平均每天的利息就需8万多元。

  每天8万元白白“扔”到婺江里——每天一上班,去年11月刚任金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李郁华都这样提醒自己。

  站在办公室里远眺“满目疮痍”的南市街,李郁华觉得它就像一块难看的疮疤,不合时宜地长在美丽的婺江边。

  这块“疮疤”还长在很多金华市民的心头。每隔一段时间,当地一些网站的论坛上总有网民议论:“这么好一块地,搞得垃圾场似的,每次路过都觉得很刺眼。”“如果要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南市街蓬头垢面的状况该画上句号了。”……

  该给市民作个交代了。2008年11月1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9名班子成员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公开表态:完不成拆迁任务,我们集体辞职!

  话说起来容易,可是8年来的烂摊子,岂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收拾好的?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那几天,有朋友苦口婆心地劝李郁华:“你年纪也不小了,用不着豁出命去干吧?按照你的资历,稳稳妥妥过几年,还不是一样升职吗?”

  “这件事干不好,我就什么都不干了!”他坚定地摇摇头。

  于是,所有拆迁人员开始了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日子。

  感人的故事几乎发生在每户拆迁户中,拆迁干部与拆迁户成了朋友

  最后37户拆迁户,每一户的搬迁,都可以写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剧本,太多的曲折离奇,太多的惊心动魄,太多的酸甜苦辣。

  盛某,身患尿毒症20多年,每月医药费高达七八千元,甚至还负债70多万元。家庭贫困、长期卧病在床,盛某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很难与人沟通。

  负责劝说盛某搬迁的是管委会建设局副局长唐军。头几次,每次一踏进盛某家门,听到的总是冷冰冰的一句话:“你什么都不要说了,我是不会签的。”盛某心情不好时,迎接唐军的只有一顿暴风骤雨般的臭骂。

  由于长年尿毒症缠身,每次病发,盛某就浑身奇痒无比,又无法用手挠,只能用身子到处蹭,以致浑身长满脓包和结痂,旁人唯恐避之不及。有一天,唐军得知盛某在医院做血液透析无人照顾,连忙赶到医院,一边聊天,一边给他挠痒痒,那些脓包和结痂在他眼中仿佛都不存在。

  一连好几天,唐军坚持每天到医院陪他聊天解闷,只字不提拆迁一事。接下来,还联系市慈善总会为他捐款、帮助他的女儿转学……慢慢地,盛某态度有了微妙变化。

  去年12月5日下午4时多,盛某终于下定决心:搬。但他提出,必须马上把拆迁补偿费给他,要现金。

  可当时银行已经快要下班,况且平时提取大额现金都必须预约。最后,唐军到处想办法,好不容易把补偿费交到盛某家人手中。

  于是,盛某捧着一大袋钱准备回家。“不行,这么多钱你放在家里不安全。我到宾馆开两个房间,你们住一间,我住一间,帮你们看牢。晚上我请你们吃饭。”唐军劝他们。

  饭桌上,平时滴酒不沾的盛某满满地敬了唐军一大杯,憋红了脸,泪如泉涌:“谢谢你!8年了,今天晚上我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虽然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但如果今后你们有事,随时打我电话,随叫随到。”唐军说。

  这样感人的故事几乎发生在每一户拆迁户中。短短80多天,拆迁干部与拆迁户逐渐交上了朋友,一些人甚至还互相认了“干爹”、“干女儿”。

  “原来觉得他们是成心跟我们作对,现在才觉得他们是真心为我们好。”如今,住上了新房的拆迁户丁某说起拆迁干部,还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2009年1月22日,大年廿八。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年,到处喜气洋洋。然而,李郁华心中还是无法释怀——不知道这个年能不能过得安稳,这一天,将要拆迁倒数第二户拆迁户的房子。

  上午9时,拆迁人员进场拆迁。最后一户拆迁户刘某在自己房前远远望着拆迁现场,不时地走进走出,一脸焦灼不安。

  “如果我也拆掉,去哪里过年?”眼看着两天后就要过年,刘某试探性地问道。

  “没问题,我们已经给你家安排好临时过渡用房,生活设施及电视、电话一应俱全。”

  “如果亲戚来了呢?”

  “没问题,你去看看就知道,保证比你现在的居住条件好。”

  “……那么,你们拆吧。”

  那是下午4时30分,这是一个会铭刻在李郁华心中的时间——当他在电话中听到这一消息,百感交集,种种滋味瞬间涌上心头。

  “那些日子,我整整瘦掉了5斤,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度日如年’啊!”回想起来,李郁华不由一声感叹。

  (本报金华2月18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八年难题八十天化解 本报记者 毛传来 2009-2-19 浙江日报000022009-02-19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