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从旱灾看农业环境
· 抗旱,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 94.7%的人希望为灾区出力
· 旱灾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方式
· 旱情提醒每一个人关心“三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旱灾看农业环境
——访中国农科院农业减灾研究室主任李茂松
  

  记者:龟裂的大地、干枯的枝丫、奄奄一息的麦苗、眉头紧锁的农民,今春中国15个省的旱灾,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尽管目前旱情略有缓解,但抗旱依然是当前“保增长”的重要内容。为什么今年这场旱灾能引发全国最高级别的警报,引起举国上下的关注?   

  李茂松:这是因为今年的特殊背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要全力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广大农村的消费,拉动内需。正当一号文件等惠农措施频发,农村迎来增收的大好环境之时,这场悄无声息的干旱,无疑在增产增收的坦途上横亘了一个坎儿。现在虽然旱情有所缓解,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记者:你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跟踪了中国近50年的旱情,据你们的分析,近年来我国旱灾的形势怎样,有何新的特点?

  李茂松: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的年际间、季节间变异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增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旱灾发生呈现出频率加快、影响范围扩大、灾害程度加重、造成损失增加的态势,给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旱灾发生频率明显加快。1950-1990 年的40 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旱灾发生年份百分率为27.50%;而 1991-2008 年的17 年间,我国共有7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旱灾发生年份百分率达到41.18%,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次重、特大干旱发生。

  旱灾发生范围逐年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旱灾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近几年,北方旱区旱情不断加重、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干旱常态化。而南方和东部多雨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在扩展和加重,受灾面积逐步增加。

  旱灾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占各种自然灾害的60%以上。

  记者: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寻求怎样的抗旱对策?

  李茂松:我国已进入气候剧烈变化阶段,未来大部分地区干旱将逐步加剧,呈现出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持续加重,西北地区东部持续干旱,南方部分地区干旱逐步增强的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将大幅度增加,跨区域、跨季节、跨年度旱灾发生将不可避免。

  中国旱灾的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与几十年来用水量激增也密切相关。许多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必须从宏观、长远和综合的角度作出决策,以减轻干旱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打一场全民族的抗旱持久战。

  首先,从技术层面应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农业用水占整个用水的60%以上,但用水的效率很低,所以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其次,建立跨部门的水资源管理和抗旱减灾体系。

  最后,要加强对抗旱节水的教育宣传,使全体国民充分意识到干旱缺水的严峻现实和深远影响,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抗旱、人人节约用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光明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从旱灾看农业环境 2009-2-19 48256F32002924A648257561002E02FE[B1-童颖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