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对接杭州,海宁的再造计划
· 占海宁1/4的土地
培育连接杭州都市圈的特殊区域
· 从“零距离”到“负距离”
杭州情结融入百姓生活
· 杭城高校落户长安
用资金换人才实现软对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城高校落户长安
用资金换人才实现软对接

  来到海宁长安镇这天,正好是立春。细雨中,眼前这片984亩的土地,正悄然孕育着一个宏大工程的启动。

  去年还是花木种植园的地方,现在已经完成了道路平整。从那些错综复杂的施工道路走势中,可以基本上看出工程建筑模块的大致布局。

  到2010年的9月,这里将正式成为浙江财经学院下属东方学院的新校区,在校学生规模将达到一万人。本月底,东方学院长安校区工程将正式开工。

  根据浙江财经学院与海宁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海宁方面由5家国有公司以及3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一家公司,作为与财经学院的合作实体,具体负责校区的教学楼、宿舍、绿化等硬件设施建设,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预计投资9.7亿元。而浙江财经学院负责提供办学资质等无形资产,指导东方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

  像东方学院这样,由政府参与杭城高校学院的整体搬迁,在全省尚属首次。

  在学校的决策层看来,把原来位于杭州城西文一路的东方学院,整体搬迁到海宁的长安镇,有众多显而易见的优势。

  比如说,原来从杭州东角的浙江财经学院下沙校区,赶到杭州城西的东方学院,车程起码要一个小时;而从下沙到今后的长安校区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目前车程仅为25分钟。虽然两个校区分属两个城市,距离却变得更近了。

  此外,原来的校区面积仅有200余亩,而新校区占地900多亩,这为学院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长安校区筹建办副主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胡树康则给海宁方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根据协议,学校营利后70%归投资公司所有,预计13年左右收回投资。

  当然,算经济账的同时,关键要算综合效益账。“将像财经学院这样的高校引入海宁,这种文化上的软对接其背后所产生的隐性效应,将是无法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姚敏忠向记者表示。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宁在选择引入高校时也考虑到,经济管理类对海宁经济的帮助可能会更直接一些。“如果每年毕业的2000多名大学生中能有10%左右留在海宁,长期下来那将给企业的提升带来多大的帮助啊。”

  据说,学校的工程涉及到了长安镇138户农户的搬迁,土地涉及到住宅和花卉园、葡萄园等种植基地,但却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听说要搬进一个来自杭州的大学,许多农户二话不说,主动让出了祖辈耕种的田地。”胡树康告诉记者。

  在海宁的百姓看来,把上万名大学生请到海宁和他们当邻居,那是福气,有些在学校旁边的农户,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开小卖部,眼睛就是专门盯住了学校里的大学生。

  有时候,老百姓的民间智慧,往往让那些经济学家都感到汗颜。搬迁的农户们做出的取舍,很快通过市场经济得到了验证。有房地产开发商注意到,去年东方学院搬迁至长安镇的消息公布之后,长安镇的房价几乎在一夜之间从每平方米1800元涨到了3500元,目前仅仅长安镇一个地方,就有5个楼盘正在同时建设,而这些楼盘销售的目标客户,都不约而同瞄准了杭州人。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杭城高校落户长安
用资金换人才实现软对接
2009-2-17 浙江日报000102009-02-17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