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
· 信心是宝
· 突破“缘约”束缚 实现超越发展
· 【哲理漫画】
· 经济学篇
· 动 容
· 谎言的破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8年理论学术新见要览②
经济学篇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备受学界关注

  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对美国的金融投资受损和在国外的中资公司利润缩减,而且会由于美国的经济衰退导致美元贬值。而人民币的升值则直接导致汇兑损失,侵蚀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另一些学者指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隐性影响危害性更大,因为它增加了出口成本,抑制了我国外向型出口企业的利润增长,挤压了出口和消费,从而削弱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因为出口贸易的萎缩,可以给国内企业增加更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变经营模式,逐步重视技术进步,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地位的稳固,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增强中国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发言权。

  ●如何防止通货紧缩、如何刺激内需,学者献计献策

  一部分学者提出,我国居民储蓄余额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因而应采取降低利息的方法来刺激消费。另一些人则认为,影响内需的主要因素不是储蓄总量而是储蓄结构,如果脱离收入分配格局来扩大内需,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就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一些学者认为,面临外部冲击产生的经济问题,应通过扩大政府基础投资的反周期性调节来扭转。有的学者提出,政府投资尽管能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但需要注重投资质量,防范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还有学者认为,扩大内需知易行难,要剪断脐带,改变对出口贸易与投资这两驾“马车”的路径依赖,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转型过程,当务之急是要扶植内需企业和完善分配机制。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内需不足的主要根源在于收入分配问题,只有采取更加公平的社会分配,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才能拉动消费和扩大内需,防止通货紧缩的恶化。部分学者提出,扩大内需要注重投资结构,在投资方向上应更关注与民生相关的保障性项目,而不能将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有的学者甚至建议,通过涨工资或发放消费代金券的办法刺激消费需求。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成为热点

  在解决就业的对策上,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保住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因而就业政策应优先于“提高工人工资”的劳动者权益维护,并鼓励更多企业吸纳就业。而更多的经济学家则指出,中国企业之所以在危机冲击下出现倒闭和开工不足,就是因为国内市场萎缩,根源则是工人工资太低和缺乏社保保障。因而,处理不好内需和就业的关系,将会带来失业与内需不足的恶性循环,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带动就业。还有一些专家提出,解决就业需要与加快产业转型同步进行,政府需要扶持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可通过研究生扩招、向各院校毕业生征兵、调整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等解决。

  ●“土地流转”得到多层次关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思路引起了理论界关于“土地流转”的热烈解读。有些学者认为,允许“土地流转”,将引发土地所有制层面的剧变,其意义决不亚于30年前的“承包到户”,这标志着“第三次土地革命”或“新土改”的到来。也有些学者对此观点表示了忧虑,认为这是对三中全会决定一个最大的误解,如果地方政府错误解读和执行将导致失地流民的出现。但也有许多学者否认了新土地政策从宽的说法,他们认为新土地政策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土地流转的三个限定,即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将起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在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的同时,确保他们不丧失土地,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以上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孙咏梅撰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经济学篇 2009-2-16 48256F32002924A648257559000B108B[A5-孙咏梅≈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