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新闻
3  4  
PDF 版
· 从徐光宪“科研不忘育人”说起
· 杭州企业在青川招工
· 杭州给运河航道做“B超”
· 我省出台全国首部村民代表议事规程
· 这个情人节 我们很幸福
· 2008年浙江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 “找正规劳务市场,
可以来问我”
· 倪一文同志逝世
· 橘农新春砍橘树提品质
· 温州人创业热情依然高涨
· 文明,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徐光宪“科研不忘育人”说起
赵 畅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不久前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说:“我一生在科研上三次转向,在四个方向上开展研究。在这四个方向上,我的学生已大大超过了我。我比不上他们。这是真心实意的话。”他如数家珍:他的学生黎乐民院士在量子化学领域,黄春辉院士在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方面,高松院士在分子磁土方面,长江学者严纯华在重稀土萃取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先生,我非常高兴。”

  作为化学家,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所引发的“中国冲击”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这自是可喜可贺,但同样让人称道的是,作为教育家的他,撰写的重要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仅在北大工作的学生中就涌现了3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徐光宪的魅力不仅在于高超的科研造诣,更在于他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富有很强实力的科研工作者。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其实,任何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大都是一个领军人物、一个科研团队“站在巨人肩膀上”,而不是“躺在巨人怀抱中”的结果。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而言,都必须在埋头进行科研的同时,莫忘培养人的重任,莫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科学家和科研领军人物其才华横溢的气质、简单纯朴的性格、严谨治学的态度、受益终身的启示、醍醐灌顶的点拨,自让学生受用一生,让后辈能得到更快成长,更好成材。

  时下,有个别名师,就连讲台也懒得站,连必要的外出考察也不愿去,更遑论培养新人了。在徐光宪面前,在一个年近9旬的老人面前,在一个而今依然活跃在科研前沿,亲赴边远矿区考察,为稀土资源优化利用而操劳的大师面前,这些人不该好好反思一下吗?

  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位真正的名师来说,甘为人梯该是其内在品质。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说,一个科学家,一位真正的名师,其个人的理想追求是与国家科研的终极目标相统一的话,那么,我们何以不能为新人的脱颖而出,为学生超过老师而感到无限的欣慰呢?学生的成功里,后人的成果中,不也融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也汇入了自己的无私奉献?而一旦有了这般的豁达大度,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我们的科学家、名师,则必以培养新人为己任,带领团队在“崎岖小路上”去披荆斩棘,登顶览胜,从而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新闻 00002 从徐光宪“科研不忘育人”说起 赵 畅 2009-2-15 48256F32002924A64825753C002C1C8E[A5-赵畅≈B1-丁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