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这些天,省内各高校已陆续开学。回到熟悉的校园,看到老师与同学自然要打招呼,可是怎么称谓让一些学生感到别扭。除了称师长为“老师”、“教授”外,很多学生开始称有行政职务的老师为“主任”、“处长”、“书记”,甚至在同学之间,“主席”、“部长”、“主任”等职务称谓也变得普遍。
有头衔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机构设置日趋细化,相应的领导职务也不断增加。担任了行政职务后,学生对他们的称呼也从“老师”变成了“院长”、“主任”等。
不但老师的称呼在变化,同学们之间也开始互称“主席”、“部长”等。
目前,高校除了校、院、系各级学生会以外,还有各级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广播电台、艺术团、记者团以及各类志愿者协会等。而每个学生组织中又分为多个部门,每个部门设有部长、副部长若干。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高校,担任职务的学生接近总人数的30%。高年级学生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更高。接过学生们的名片,上面赫然印有“主席”、“会长”、“团长”等职务。
职务称谓是与社会接轨?
如何看待大学校园里的职务称谓?有一种观点是,这种现象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职务称谓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不无好处。
某高校学生蒋烽说,以对方的职务相称,是对他的一种尊重。全社会都是这样的氛围,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要以职务称呼自己的领导,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惯例。因此,在校期间就习惯这样做,对于将来更快地融入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虽然大学里师生、同学之间称呼职务显得太正式,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叫法。”学生社团干部张玲玲认为,怎么称呼对方是很有讲究的,属于社交学范畴,以职务称呼对方会更加严肃,能起到促进交流的作用,尤其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是需要掌握的一种礼仪,也顺应了社会潮流。
称“老师”“同学”更合适
与此相对的另一种观点是,职务称谓盛行,会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大二学生贾洁雯说,刚进大学时,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很亲密,后来有些同学担任了职务,大家以他们的职务相称,就觉得有了距离。等到她自己担任一个社团的部长后,低年级同学的尊称让她感到非常别扭。
面对职务称谓在大学生之间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浙江林学院团委、学生会专门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在校园里互相称“老师”、“同学”,让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单纯。该校团委负责人认为,社会上确实习惯于职务称谓,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看作管理被管理、或上下级关系,在校园里还是应该积极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
一直从事校园文化研究的王长金教授说,那种认为职务称谓对自己是一种锻炼的想法,是表面的,因为学校的体制和社会上的公务员体制、单位的上下级关系不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更多的场合特别是在校园里,互相称呼“老师”、“同学”,这是师生、同学之间最好的尊重。
(BBS情报员: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