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浙江“工商新政”的柔与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工商新政”的柔与刚
本报记者 蒋 蕴 通讯员 沈 雁
  资金链紧张、流动性不足,在严峻的经济生态环境下,怎样让企业“喘一口气”?

  “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新年伊始,浙江省出台了特殊时期的一系列特殊经济政策。省工商部门表示,针对市场特殊情形下的经济政策是一种临时的扶持性措施,实施起来会相当谨慎。不会因为政策空间宽松了,而放松基本的监管职能。

  如何既能规范市场秩序,又能服务经济发展?浙江工商部门推出柔性新政的背后,是政府监管职能创新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三不政策”拓展生存空间

  非常时期让企业摆脱绝境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杭州刚刚成立的一家民营企业着实打了个寒战。

  原来的大股东是一家钢材销售企业,它持有80%的股份。去年下半年以来,因为原材料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下滑,库存的钢材又进价偏高,加之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致使库存大量积压,资金链断裂。

  眼看着股东的业务受市场冲击,无力再追加新的投资,公司一下子面临着1600万元注册资金的缺口。企业继而进行了股份转让,将原先这家钢材销售企业所持的股份转让给三个自然人。目前,新股东已经筹集了相应的资本,但是出资到位尚需一段时间。

  但是当下的问题是,企业的法定出资期限已面临届满到期,焦急的企业负责人打了好几个电话给浙江省工商局,咨询解决调整股东和延缓出资的方案。

  近半年以来,类似的电话,钮建平已经接到过好多个了。作为省工商局企业监管处分管年检和日常监管工作的负责人,比起许多人来,他对市场变化的感受要敏锐很多。

  资金链紧张,流动性不足,让浙江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依存度高的企业元气大伤。根据一项对全省民企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调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浙江民营经济在去年受到严重冲击,困难企业和行业开始扩散。2008年全年有2.2万家民营企业注销,数量创下了6年来最高。

  “为企业拓展生存的空间,让他们获得喘息的时间,是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要面对的一道难题。”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在经济形势严峻时期,这个问题更加值得思考。

  为帮扶企业解困,浙江省工商局规定从2008年12月30日起,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推行特殊时期扶持企业的特殊政策。

  这项被外界称为“新经济政策”的《关于促进全省民营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共分19条,其中特殊时期对企业实行“三不政策”: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它放宽了企业在出资期限、停业时间、年检材料等方面的要求,对涉众违法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对待,灵活采用提示、警告、告戒、责令改正等软性执法行为。除了民营企业,这些意见对其他类型的企业同样有效。

  1月4日,新年上班的第一天。不久前还在因为注册资金暂时不能到位而焦头烂额的这家民营企业,递交了一份“请求注册资金延期到位”的申请,摆到了钮建平的面前。

  根据刚刚出台的新政策,在仔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核实了有关材料之后,这家企业被批准延长出资期限至今年的8月10日。它成为了浙江“工商新政”的第一个受益者。

  “发展”“监管”两相顾

  政策宽松规范不松

  “针对市场特殊情形下的经济政策,是一种临时的扶持性措施,实施起来会相当谨慎。”钮建平说,不会因为政策空间宽松了,而放松基本的监管职能。

  例如参加2008年度年检的企业,因受宏观经济影响已逾期出资的,经企业提出申请,经核实和批准后可允许企业适当延长出资期限。但是对申请企业的资格工商部门将严格审查,对有意抽逃注册资金,或是本身经营情况已有重大问题的,将会彻查到底。

  在“柔性执法”的同时,工商部门还积极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预警监控措施,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不受影响,确保工商执法监管效能得到提升。据了解,浙江工商系统目前使用的企业网上年检系统的设计与运用在全国属于领先,很多外省市都参照和学习了浙江的经验。它的特点是从技术层面设置多道功能模块,由系统对企业申报的年检数据进行分析监控,筑起一道“防火墙”。

  记者在省工商局现场看到了年检审核的过程:当企业年检审核员选定一家企业之后,网检系统首先搜索和读取该企业的信用信息记录,系统就自动调取一些警示性的信息,例如“注册资本分期出资尚未到位”等,提醒年检审核员注意。

  这个系统还可以通过核对企业填报的内容数据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和上一年度数据间的比对,发现存在的问题。一般企业的审核的项目达15大项300余个数据,涵盖工商年检所有应当审查检查的范围,而特殊行业、特殊类型企业的审查核对范围则更广泛。

  此次引起外界极大关注的“工商新政”中,还放宽了对企业年检材料的要求。对参加2008年度年检的企业,除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担保、典当、人才中介及培训等特殊行业企业、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新设立的实收资本在200万以上(含本数)的公司,以及三年内有违法出资行为的公司需要提交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外,其他企业一般情况下免予提交审计报告。

  这个“免予提交”的政策,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实惠是节省开支。省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须由具有执业资质的会计事务所出具,费用少则上千元,多则几十万元。

  工商部门希望,这样的做法可以将“减轻企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系统的完善,工商部门企业登记监管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在规范履行企业年检职责的同时,能推动监管方式的一些创新。

  在外界看来,企业遭遇特殊困难的时候,工商部门对其初次的轻微过错不做处罚,不轻易吊销营业执照,不过分严格地追缴,事实上是让企业“喘一口气”。

  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专家对这样的做法也很感兴趣。他们认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要对政府监管的职能进行全新的理解,更需要一种“致力于推动发展的监管”:在企业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的形势下,既要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规范市场秩序,又要做到服务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权益。

  科学有效监管助企业“爬坡”

  经济困难期政府也转型

  “我们可以原谅刘翔不跑,也应该原谅我们的企业,让他们可以调整和疗伤。”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

  当经济危机袭来时,很多人鼓励企业在困难时期“站着就是尊严,忍着就是机会,不倒就是胜利,活着就是奇迹”。那么现在,他还想补充一句,“喘息就是持续”。

  郑宇民提起自己以前在农村插队时的一段记忆,当地的农民特别注意保护耕牛。春天要开犁了,就得先给耕牛喂酒。到了冬天,就把耕牛送到山里去过冬。生产队里还有一条严格的纪律,牛耕田耕累了,在喘气的时候如果鞭打耕牛,就要被罚工分。

  在他看来,农民爱耕牛,就是爱护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家更要爱护现在已经培育建立起来的市场主体。“危机来临,我们要像农民保护耕牛安全过冬一样来保护生产力”。当企业遭遇全球性寒潮的时候,当企业面临普遍性风险的时候,当企业遇上季节性传染病的时候,“扶持”,应该成为政府的第一选择。

  专家指出,此番浙江“工商新政”并非仅仅是对企业的松绑,其背后还有更重要的命题,即监管部门理念的一次转型。文明和理性的执法固然重要,但是从发展的角度,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管,更值得探讨。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容忍企业的“小过错”,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信心。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的“柔性执法”,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当下法律的刚性规范?省工商局表示,此番政策的出台,之前经过了与国家工商总局数月的沟通和调整,最终得到了总局相关部门的支持。

  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表示,全国各地的工商系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都做得很好,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上海、广东、湖北、江苏和四川等地,“很有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国家工商总局的网站上,也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浙江省这一次的做法,指出这是在“特殊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旨在帮助企业树立信心,避免波动,渡过难关。

  民企生存报告喜忧并存

  眼下正是“加油”时机

  “温暖,有时比刚毅更能成为让人站立起来的力量。”郑宇民说:“眼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宽松的经济生态环境。”

  他手上有一份刚刚出炉的“浙江民营企业生存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受各种不利困素叠加效应影响,企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出现“回转”。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增加,经济金融潜在的风险正在加大。

  专家分析,资金困难就是企业的流动性受阻,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产品的流通不畅。产品没有市场,库存积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资金再注入,很可能形成再度的负债积累,加重流动性的不足。

  “流动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其中包含了要素的流动和商品的流动。”浙江省工商部门表示,解决目前的问题要双管齐下,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针对目前的情况来说,市场是根本,资金是润滑剂,拉动消费是解困的动力,而企业转型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支持商标质押贷款政策,鼓励知名商标所有人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拓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本,获得生存发展急需的资金。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浙江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重在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在这个特殊时期,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资金的不到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放宽一点措施,那么企业就能够撑过这一段时间。

  汤敏说,市场本身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就经济学角度而言,当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干预,帮助企业就是帮助就业帮助内需,惠及广大群众。

  “我们要做让企业‘喘一口气,加一点油’这样的工作,使企业整体上稳定下来。”在郑宇民看来,很多企业现在的状况,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企业本身经营层次低端化的原因。现在首先要让企业活着,如果连生存的条件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转型升级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转型也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与此同时,“浙江民营企业生存状况报告”透露的另外一层信息让很多人兴奋。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人才、技术、管理等知识型要素投入,重视原始创新、引进技术的再创新,稳步做强做精。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好的态势,第三产业企业增速及增加值均超过了第二产业。全省第三产业企业达到了34.3万户,同比增长了6.47%,在企业总量中占了过半数。

  同时,群众创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个体工商户数量持续增长,总量达到191万户,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2%,“平均每天净增1000个创业主体”。

  “眼下的困难,实际上是企业科学发展、产业调整中的一次浴火重生。”郑宇民相信,在危机中,政府要适时地、科学地有所作为。真正创造财富的是人,促成交易的是市场。对此,人们应该充满信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浙江“工商新政”的柔与刚 本报记者 蒋 蕴 通讯员 沈 雁 2009-2-13 浙江日报000102009-02-1300015;浙江日报000102009-02-1300022;浙江日报000102009-02-1300013;浙江日报000102009-02-1300014;浙江日报000102009-02-13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