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旅游专辑
3  4  
PDF 版
· 好一颗闪亮的“海”明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好一颗闪亮的“海”明珠
  浙江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市、区)

  好一颗闪亮的“海”明珠

  港景渔一体 人佛侠一脉

  普陀区,地处全国沿海要冲、舟山渔场中心,素有“东海明珠”之称。境内星罗棋布的岛屿,气势磅礴的大海,形神俱备的海礁,细软洁净的沙滩,清新怡人的空气,花色众多的海鲜美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构成了普陀这座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首批“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区”等多个荣誉称号的岛城的壮丽景色,也为海岛人民创业兴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祖祖辈辈与大海打交道的普陀人从徐福求仙药的故事里获得灵感和想象力,从鉴真东渡的史实中传承坚忍和不屈,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里学到魄力和胆识,在海里淘金,发掘海,装扮海,壮大海,用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举措为这颗海明珠增添了一道道闪亮的光芒。

  普陀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为我省旅游先发区块之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普陀区旅游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普陀区旅游总收入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攀升。2008年游客接待量达到980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13.9万人次,旅游创收68.5亿元,占地方GDP比重高达40%之多。全区有近2.5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业,如果加上间接旅游从业人员,则队伍更为庞大。

  海洋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普陀区发展海洋经济雄浑合奏中的精彩华章。

  资源篇

  特色鲜明在于“海”

  

  普陀旅游资源姓“海”,是舟山群岛中资源优势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区域,也是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全区旅游资源涵盖8大类21亚类75个基本类型,共有370个旅游资源单位,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达到104个,均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个性。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丰盛的海洋水产。普陀渔业生产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盛产黄鱼、带鱼、墨鱼、鲳鱼等名贵经济鱼类闻名,共有鱼虾贝藻等海水生物1100余种,各类海水产品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年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二是宜人的清新空气。普陀年平均气温16.3℃,年平均日照2300小时,负氧离子高达每平方米3万多个,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符合国家一级空气质量等级指标。三是绮丽的山海景观。普陀的山海风光妙若仙境,向来引人入胜。“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形成了普陀生态环境的主色调。四是深厚的文化积淀。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孕育了普陀丰富、深厚、多样、大气的海洋文化。以始建于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的普陀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承载了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沙雕文化、由“海上丝绸之路”、“十六世纪的双屿港”等记录着的东西方交汇的文化,以及美食文化、渔俗文化、隐逸文化、武侠文化、道教文化、休闲文化、军事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俯首可拾。

  行动篇

  实施三化建设“海”

  进入21世纪,普陀旅游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于2003年明确作出了建设“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的发展定位,之后又提出了“接轨长三角”、“旅游三化建设”、“三产富区”等战略举措。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立了旅游经济收入年均增长率15%的目标,构建了“两心两圈一带”的空间发展框架,强调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海上生态净地”的“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一贯理念。

  普陀区深入贯彻“发展旅游,规划先行”的理念,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高度重视规划的修编工作,重点抓好旅游总体规划、特色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设计和项目创意策划,近年来委托复旦大学、中国美院、加拿大赛美国际、荷兰尼特公司等资深规划设计部门完成了《普陀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朱家尖岛旅游总体规划》、《桃花岛旅游总体规划》、《白沙岛海钓旅游产业规划》等规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同时强化政策支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普陀旅游业发展的文件,制定了扶持旅游业发展、吸引旅游投资的旅游用地政策、旅游企业税收政策、奖励政策、配套政策等导向性优惠政策。建立了逐年递增的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仅2008年,区财政投入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就达3亿元以上。

  坚持开明开放促开发,紧密融合招商与营销,在运用金融扶持、政策扶持等各种手段和措施树立企业投资信心,建立重商、亲商、惠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加大城市品牌营销力度,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投资环境吸引力是普陀区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战略举措。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佛茶文化节、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节、桃花岛侠侣爱情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朱家尖全国帆船比赛、国际海钓大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以丰富的内容、高档次的活动、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宣传普陀的金名片,极大地提升了普陀知名度和美誉度。

  围绕滨海休闲度假,结合渔业、文化、城市发展,加快 “八大游”为重点的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富有海洋特色、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从整体上提升普陀旅游综合实力。大力发展“大众海钓游”,建立海钓俱乐部,举办国际海钓邀请赛,打造白沙、朱家尖、桃花、东极四大海钓基地。加快推进“度假会展游”,加紧商务会展设施建设,加大海景房产开发力度,启动朱家尖、桃花、六横等岛沿海缓坡海景房产项目,将旅游地闲置的酒店、别墅运转起来进行旅游房产租售交易。深度开发“海洋文化游”。分岛定位,按照“一岛一特色”的理念规划形成系列文化主题岛;合作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普陀观音篇》;策划开发船舶工业、港口物流等海洋特色产业与海洋文化融合的新兴旅游项目;发展游轮、游艇、游船项目,开发特色区域的环游线路,积极引导普陀旅游从“岛上游”向“海上游”发展。不断提升“渔家乐游”,全力推出“禅修体验游”,拓展“佛教文化游”,努力打造世界级佛教胜地和世界级佛教旅游品牌。

  依托资源优势和多年来促进产品转型、升级的积极举措,普陀区已实现了由单一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体系转型,开发打造了“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金庸笔下”桃花岛、“世界第一渔港”沈家门、“东海极地”东极岛、“中国主题钓岛”白沙岛、“海岛人民公社”蚂蚁岛等特色岛屿,培育推出了海味十足的“看海、玩海、吃海、购海”旅游系列产品,观音朝拜、海上巡游、主题海钓、岛村渔家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和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金庸武侠文化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大型节庆产品。让“海天佛国,东方渔都”的海洋旅游整体形象在国内外日益鲜明,更加深入人心。

  展望篇

  扬帆踏浪发展“海”

  桅林千幡万舟竞,扬波踏浪正其时。随着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相继建成使用,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在2009年的全面竣工,“大桥经济”时代呼啸而来,普陀即将告别孤岛的历史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半岛时代;交通瓶颈不复存在,普陀的地理空间优势和发展潜能将被进一步激活,经济一体化更显大势磅礴,对外开放和市场扩张直线上升,此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来的休闲旅游发展大潮,均使普陀旅游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用好机遇,科学谋划,凝心聚力,从大桥效应角度和休闲旅游时代的需要对普陀旅游发展的观念、战略、管理理念等决定性要素进行全面整合、提炼和升华,抓紧建设“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基地”。

  实现精品创建有新发展。深入挖掘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投入200亿元,加快建成沈家门渔港休闲旅游带、朱家尖海滨旅游度假区、桃花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和鲁家峙旅游休闲服务区4大旅游功能区域。推进以朱家尖、鲁家峙、桃花岛游艇基地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的最大海上游艇基地建设和游轮码头建设,包装推出海上环岛游、海上区际游和国内中程游等游轮旅游精品线路。发展短平快旅游项目,实施白沙、桃花、朱家尖三个大众海钓基地和东极海钓基地二期建设,把发展休闲海钓产业作为旅游新的增长点。加快完成与张艺谋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制作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普陀观音篇》,建成普陀大剧院,同步推出室内文化旅游大戏。

  实现旅游环境硬件建设有新建树。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方针,高度重视旅游饭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型度假酒店,汽车旅馆等接待设施,加快建设按四五星级标准开建的东方大港、海中洲等8个酒店项目;完成总投资45亿元的舟山旅游门户——朱家尖蜈蚣峙大型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如期完成沈家门渔港景观建设,力争今年10月全面竣工。

  实现城市“软”实力上新台阶。跳出旅游做旅游,从城市的形象、人才、服务、管理、民众概念着手综合打磨、全面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创新营销与招引方式,加大整合营销投入,加强区域合作,推陈出新创办游艇展、沈家门渔港开埠600周年庆典等旅游会展及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不断提高普陀旅游的诚信度和美誉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旅游专辑 00017 好一颗闪亮的“海”明珠 2009-2-12 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08;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06;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33;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38;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15;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07;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35;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36;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37;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16;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20;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21;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17;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23;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24;浙江日报000172009-02-12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