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省科技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重中之重,积极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08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超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R&D投入33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6%;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69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开发省级及省级以上新产品2868个,新产品产值680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1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85.6亿元,增长12.1%。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获奖成果之多历年少见。
制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制订实施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提升计划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一个突破、三个改变、六个翻番、八项任务和七项措施”。
一个突破。即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即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六个翻番。即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员、发明专利、劳动生产率、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
八项任务。即大幅提升工业、农业农村、服务业、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创新能力,以及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七项措施。即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扩大国内外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为更好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省科技厅会同各相关厅局联合起草了《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八个子计划。
科技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年初,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奖励大会。省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走访了清华大学、中科院和工程院,与科技部建立省部会商制度,工程院主席团会议在杭成功召开。这些会议和活动的举行,有利于深化浙江与大院名校合作,集成利用更多省内外科技资源,营造良好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环境。按照“简化程序、突出重点、强化基础、提高效率”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杭州市设立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宁波市制订《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浙江省建立了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政策例会制度,修订了《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预计全年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税收优惠可达10亿元。认定1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享受税收优惠总额超过35亿元。杭州市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08年市财政安排2亿元,要求各县(市、区)都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年内市区两级财政安排资金15亿元。宁波市出台《科技研发投入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对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3%以上的8类企业,以研发费用为依据给予补助。宁波市、温州市出台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意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湖州市启动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50名左右领军人才,建设50个左右优秀创新团队,并一次性给予50万~300万元启动资金。德清县分别引进国家开发银行5000万元科技创业贷款和省民生银行5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县科技担保公司实现融资担保额达4亿元左右。
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实施
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分三批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1个重大项目和508个重点项目,其中厅市会商项目22个,并向科技部组织申报了“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等四个省部会商项目。项目完成后,预计当年新增产值483亿元,利税90亿元,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971项,开发重点新产品996只,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新品种)1772项,其中发明专利800项,培养人才8300人。
近两年来实施的26个重大科技专项顺利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共实现产值150亿元,利税12.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科技进步奖46项,获得专利266项,其中发明专利110项,培养人才700多人,开发新产品332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51项。如浙江大学承担的“面向‘三高治理’的高端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项目,成果在10余项流程工业大型项目中得到示范应用,实现了综合能耗、物耗、污染降低5%的目标,每年创造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
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68家、企业技术中心8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0家,浙江大学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实验室被列为国家工程实验室,康恩贝制药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温岭泵与电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列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新培育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全省孵化器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截至2008年9月,707家企业研发中心共承担国家级项目685项、省部级项目1616项,获授权国外专利243项、国家发明专利583项、实用新型专利2690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770项。
启动新建标准与质量安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等2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工业自动化、环境保护等2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前两年启动建设和运行的29个重大公共创新平台进展顺利,并初显成效。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3个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共享公用的服务平台,现代纺织技术平台已被科技部、财政部初步确定为面向全国的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持平台。据对2007年底前建立的26个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统计,累计已提供检测服务约23万次,推广技术成果606项,预计产生经济效益56.1亿元,培训职业技能人员6.3万人次,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52项,加入平台服务层的企业数达8644家,与企业合作或为企业解决的技术难题2174项。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已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发改委等159项科研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0项,成功创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化学药品一类新药,平台服务的企业数达300多家。
引进大院名校战略深入实施
2008年新引进共建创新载体113家,累计总数已达643家,总投资178亿元,共引进科技人员14167人,引进成果1464项,引进专利1672项。引进载体从单个引进向连片开发、建立创新园区转变,特别是嘉兴市县联动,呈现全面开花可喜局面。嘉兴秀洲区已签约引进共建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投资10亿元;北京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投资63亿元;上海京城嘉兴科技园,投资10亿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秀洲光伏产业园,投资50亿元;还有中国节能集团嘉兴产业园。嘉兴南湖区与中科院共建联想中俄科技园。绍兴市引进共建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已建立5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在嘉兴引进、共建和孵化了35家高科技企业,在平湖动工兴建丁基橡胶项目,一期投资50亿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2007年底顺利通过验收后,又组建了6个科研事业部,承担5个国家科技支撑、“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一批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海正集团合作建成的我国规模最大、年产5000吨绿色可降解环保型聚乳酸树脂工业示范线实现批量生产,2009年产值可超亿元。
国内外科技合作深入推进。组织开展与国防科技系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有400多项国防科技成果与浙江民营企业成功对接。沪苏浙两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
技术市场稳步发展。成功建设了21家专业网上技术市场,2008年网上技术市场累计发布技术难题5519项,签约项目2272项,技术合同金额29.8亿元。积极发展科技会展业,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浙洽会”、“浙科会”、“深交会”等展会。
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工程和两大行动计划全面实施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组织实施重大机电装备、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等13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重点项目204项。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一百万吨乙烯装置用汽轮机”项目,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产品配套于天津石化、镇海炼化的百万吨乙烯装置和茂名石化的80万吨/年乙烯装置。
高新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平稳发展,南浔特种电磁线、椒江缝制设备设计与制造、衢州氟硅新材料等3家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继2007年底获批杭州国家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基地之后,新获批宁波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85.7亿元、利税39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8.6%;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到7643.3亿元、122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和31.8%。
确定万向集团、亚太机电等103家企业为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中控科技、吉利集团等5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涌现出浙江中控、聚光科技、吉利集团、大华技术、宁波荣大昌办公设备等一大批重视科技、锐意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科技型企业,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呈现出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仍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作用增强。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106个重大重点项目。水稻新品种选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88个品种,其中7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育成的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2007年在全省推广面积达155.08万亩,打破了江苏省育成品种“两优培九”长期占据我省水稻面积最大的局面,3年时间新育成品种在省内累计推广面积达2200多万亩,可为农户增收8.25亿元以上。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促进行动,实施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浙江大学等19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龙泉市等19个县(市、区)结对,省农科院等28个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个团队745名科技人员与淳安县等71个县(市、区)结对,服务于57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肯定。截至2008年9月底,全省5317名科技特派员已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105项,帮助农业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168个,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32个,创办利益共同体502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106万亩,建立科技示范大户4万户。
资源、环境、健康安全等社会领域科技工作明显加强
组织实施高效节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重点项目95项。生物医药专项实施以来,有5个一类新药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个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显示疗效突出,在研项目均以新化合物结构通过专利合作组织(PCT)申请了专利。2007年华海药业生产的“奈韦拉平片”获得美国ANDA文号,这是中国医药行业获得的第一个美国市场制剂准入证。
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工程10个,推广节水、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55项。绍兴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启动建设省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建设数字示范社区1个。湖州、舟山、绍兴、金华、衢州、丽水、嘉兴等7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
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和人才战略深入实施
研究制订了《关于在科技工作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若干意见》,开展知识产权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的修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已配合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起草了专利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拟于2009年正式出台。加强知识产权开发,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30.5%和25.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6.6%和47.7%,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6.17%,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93%。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钱江人才计划”,资助海外归国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实施“新苗人才计划”,支持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创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浙江大学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数和资助金额均跃居全国高校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