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型企业的发展为需要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在国际金融危机可能造成失业人数增加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微小型企业,可以探索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路。记者最近在浙江调研时发现,这个省近年来大力发展环保、安全的“新家庭工业”,鼓励倡导“平民创业”模式,有效实现了创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路径依赖:
浙江重塑“新家庭工业”
浙江省长兴县宋高村村民刘道清今年34岁,2007年,他成立了一家专门组装电子节能灯的小型家庭工厂,目前不仅自己小日子过得很红火,还吸纳了40余名村民就业。
刘道清告诉记者:“以前我在灯具厂打工,政府号召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我就回老家过过老板瘾,父亲帮忙开车,邻居来烧饭,亲戚搞卫生,去年半年厂里的销售额就有300万元,利润30万元,过日子足够了!”
“家庭工业”曾经是浙江块状经济、百姓经济的重要支撑,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介绍,浙江省已拥有家庭工业近65万家,从业人员达374万。由于传统“家庭工业”在发展中面临高污染、高耗能、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发展的模式和前景一度引起社会争论。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经过调研后认为,浙江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家庭工业的发展,这是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的希望所在,在把好环保、资源、安全关的前提下,积极促进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型。
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介绍,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随着工业文明进步,家庭工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瑞士、法国、荷兰、丹麦等国现代家庭工业产值都占到GDP的20%至30%,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劳动力的40%以上。瑞士的高档钟表、以色列的钻石首饰、德国的精工小五金等主要出自家庭作坊。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吴锦良认为:“通过本土化的路径,充分挖掘立足于块状经济的‘家庭工业’在致富群众、扩大就业方面的潜力,鼓励群众创办投资少、风险低的微小型企业,是浙江发展微小型企业的模式。”
微小型企业:
创业就业互动明显
家庭工业在就业、致富方面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效果。目前浙江从事家庭工业的人员分别占到全省全部就业人数、全省工业就业人数的1/8和1/4。在全省31.4%的行政村中,家庭工业收入已经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安排1万户家庭从事家庭工业,年产值在50亿元左右,至少可以解决两万人的就业问题。
家庭工业是微小型企业的一种类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民营经济大省浙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微小型企业,而有些人已经悄悄干起培育微小型企业的工作。
记者见到张剑波时,他正在忙活着把微小型企业引进自己开办的创业中心。张剑波目前是浙江嘉冶创业中心副总经理。2006年,嘉冶创业中心正式成立,占地312亩,中心的盈利模式是为微小型企业提供土地、厂房资源及完备的供电、供水设施,以及食堂、医院、浴室生活服务配套系统。张剑波说:“创业中心为微小型企业提供场地,培育他们低成本快速发展,已经有20多家企业入驻,提供了200多个工作岗位。”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兴办大中型企业比,创办微小型企业难度不大,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发展亟须政府加强服务指导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热衷引进大企业、高科技企业,对百姓创办微小型企业兴趣不大,浙江省长兴县县委书记刘国富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他说:“我们既不能一提发展家庭工业,就认为是搞污染产业,生产高耗能产品;也不能一提现代家庭工业,就全盘否定传统家庭工业。关键是要引导家庭工业规范有序发展,高度重视家庭工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从五个方面加大现代家庭工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家庭工业发展;二是通过组建合作社、协会等形式提高家庭工业组织化程度;三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家庭工业从业者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力度。在培训过程中,应重点突出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四是重视家庭工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整治;五是加大信贷、资金、税费、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一些专家还建议,在微小型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党委、政府对创业者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培训上,应该建立创业培训的后续服务体系,许多影响平民创业的深层次问题,如缺乏系统创业知识、缺项目、缺资金、选址难、办证难、咨询求助难、经营管理难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经营,政府必须重视解决。
(据新华社杭州2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