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民间
3  4  
PDF 版
· 希望下一站就是春天
· 照顾病妻发明尿液报警器
· 大年初一献血庆生日
· 高位截瘫小伙网上开导他人
· 三代米塑
“捏”出百年变化
· 母亲印“自责名片”征婿
· 祖孙三代,用手“说”爱
· 知青回“乡”农场过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代米塑
“捏”出百年变化

■本报记者 陈洪标 报道组 陈显英
  2008年8月底,王锦荣作为“非遗”项目手工艺人,第二次被邀请进京,这次是参加奥运文化广场现场表演活动。

  许多饮食界巧匠也慕名而来,拜师学艺。每天,王锦荣下班回家,一大批学生早已等候在家门口。人来人往,把最后一批学生送走,往往已是深夜。

  他的祖父或许没想到,原来赖以谋生的手艺,几百年来只能在餐桌上露脸的米塑,到了孙子的手里,却成了艺术创作走上了表演的舞台,倍受大家的欢迎。

  三代米塑人手下“捏”出的变化,显现了社会变迁在一个家族里留下的历史痕迹。

  爷爷:为大户人家做寿桃

  王锦荣的祖父王信林,老家在永嘉县上塘,祖上一直会米塑的手艺。附近的大户人家做寿,常请他们帮着赶制寿桃。

  王信林6岁那一年,有一天,全家在为别人赶制一批寿桃,天空下着滂沱大雨,忽然传来屋后进水的惊叫,大人们丢下一旁的小王信林,赶紧去搬东西了。王信林看着大人们剩下的米粉团,就照着看来的技法,做了一个寿桃。他刚做完,正逢托付的人家来取样,看到桌上有现成的,不假思索就把王信林做的那个寿桃拿走了。大人们回来继续做寿桃,却不见人家来取样,一问才知道原委。

  长大后,王信林接手了这门米塑手艺。勤快本分、细心好学的王信林,赢得了一个好口碑,但是靠米塑却难以养家糊口,他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

  王锦荣说,祖父传下的手法的确与众不同。“很简单的几个动作,就能塑出形状来,而且出手特别快。”

  父亲:将米塑带上家庭餐桌

  1937年,王锦荣的爷爷王信林因终年劳累病逝。王锦荣的父亲,当时年仅10岁的王鹤寿开始走向传承米塑重担的艰难之路。

  王鹤寿苦学5年掌握这门手艺。因为遗传了祖父王信林的心灵手巧,而且还学会了烹饪,王鹤寿让米塑走进了普通人家的餐桌。

  让王锦荣引以为傲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他父亲看着大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过了,温州的餐饮也越来越发达,就把米塑运用到了餐饮中,并融合了摆盘、雕塑、冷盘的技艺,开始承办酒店的酒席业务。王鹤寿的酒店业务不断扩展,当时,全家有一支几十人的专业制作队伍,可以提供一条龙的餐饮服务。这时候,王鹤寿又想着,可以让米塑进入家庭酒席,特别是年夜饭。传统的温州年夜饭有十个冷盘和十道热菜,是温州饮食民俗的精彩展示。在这些菜中搭配色彩绚丽的米塑或者冷盘,达到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的效果,就更加能烘托气氛。米塑走上普通人家的餐桌被欣然接受,没几年,就成了王鹤寿的主业。

  尽管米塑在王鹤寿老人手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对于这位米塑老艺人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因为米塑容易开裂、发霉、变质,为一些特殊酒席寿宴制作的大型米塑无法长时间保存。这个难题,在他手上一直没有解决。

  儿子:把米塑变成艺术民俗

  温州米塑到了王锦荣手里就“超凡脱俗”了。王锦荣不仅解决了米塑的保存问题,而且谁也没想到,米塑在他手里成了艺术品。

  2003年,王锦荣回想起老温州城内人们的生活,觉得要给后代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作品,他想到用米塑记录民间风情。他开始跑规划局、档案馆、文化局,收集相关的老行当,又去找70岁以上的老人,把老人们知道的古城面貌、童谣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风情民俗、人文典故就成了他创作《民间三十六行》的素材。

  为了创作裁缝这个老行当,王锦荣问了30多位老人。至今他已完成了补伞、补缸、打篾等25个现在已经看不到的老行当。

  2007年8月3日,王锦荣的温州米塑作品《民间三十六行》,在首届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成为最热的看点之一。一些老人看到《民间三十六行》时情不自禁地给孙子讲起了作品当中的故事背景,许多观众还要求与王锦荣师傅合影签名,成了温州米塑的“粉丝”。

  如今,第四代也来“接力”了。有了女儿的接班,王锦荣可以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抢救”民俗上来,现在他想用米塑展现温州的古城,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展现当时的历史名胜、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王锦荣为了创作温州古城,先后到永嘉、乐清、瑞安、青田等地走访了600多位老人,详细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温州古城三分之一的旧貌。

  之前,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高1.85米,长6.5米的大型米塑《江南风光》:城垒高墙、流水似带、小桥横跨,其中有50多间粉墙黛瓦的酒楼茶铺;40多个人物,包括船家行舟,商人叫卖,老者扶杖,孩童逐玩等。

  去年,王锦荣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一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民间 00015 三代米塑
“捏”出百年变化
2009-2-5 48256F32002924A64825751D0026514C[A1-陈洪标≈B1-臧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