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春节特刊·钱塘江
3  
PDF 版
· 永久中国年
· 新春抒怀
· 【名家特稿】
· 韩美林画牛自题
· 新春联
· 照·岁·除·岁
· 年味记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永久中国年
□马承钧
  元旦一过,春节的氛围——“年味”就一天浓于一天了。于是想起鲁迅先生在《祝福》里的开场白:“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自不必说,就是天空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于是关于春节的种种情致和感慨便春水般汩汩淌满我的思绪。

  孩提时代住在宁波,对过年是非常向往的,所以王安石那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诗长诵于口、烂熟于心。每年未放寒假,就屈指盘算起春节的“倒计时”来。越挨近年关、越是激动难耐,直如有几只小鹿直叩心田里令我彻夜难眠。待到除夕夜兴冲冲地试穿新衣新鞋,初一早焕然一新地跟随大人出门拜年,看罢舞龙耍狮抛绣球等街头表演,全家人围着满桌珍馐佳肴举杯祝福,真是喜气洋洋、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奇怪的是,待长大成人后,这种“春节情结”竟然渐渐淡漠下来,有几年甚至觉得此节可有可无。这种心境大约支配了我十几年光景。不知怎的,人到中年以后,对春节的热情却又如地火般熊熊复燃起来,随着年岁不断递增,这一情绪也愈演愈烈了。

  我终于明白了个中的奥秘:春节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已经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潜意识乃至血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了!古往今来,不论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合家团圆共度佳节乃国人一年中最大的心愿。北方人那顿年夜水饺、南方人那碗除夕汤圆,是断然不可少的。春节,岂止是一个节日,分明是普天下炎黄子孙对未来的一种深沉而热烈的向往、祈求与祝福,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充满民族精神的文化品牌,它早已水乳交融地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和生命之中!

  春节也是任何“洋节”不能够取代的。近年来针对一些青年钟情“洋节”的情势,不断有人忧心忡忡地站出来呼吁“保卫春节”,其情其志固然可嘉,却很有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味道。你只要亲自感受一下地球上这道最壮观最火爆的“春运”风景——看看千千万万从天南海北乘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归心似箭回家过年的汹涌人潮,想想两岸“直航”班机里旅客满员欢声笑语的火红场面、海外华人鼓乐齐鸣的“闹春”盛景和世界各国政要纷纷向华人祝贺春节以及无数“老外”携儿带女专程来华“过年”的感人情景,就会深感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当代中国的卓然风采,也就坚信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节日可以与中国春节PK!

  夜读史书,自古圣贤廉臣都有新春察看民情、与民同乐之举;翻看老照片,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与陕北军民载歌载舞共度新春的场面令人心动。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执政为民构建和谐,新春“三下乡”活动如火如荼,各行各业下基层“送温暖”。时下虽然全球面临“金融海啸”,国家出台的一揽子“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已见成效,春节前夕中央领导纷纷下基层看望慰问各界群众,使这个牛年春节凝聚了更多的欢声笑语和同胞情谊。四川地震灾区一位灾民自编这样一副春联:“省长除夕踏冰来,牛年举家笑颜开”,横批是“雪里送炭”,楹联写得虽欠工整,却真切表达了群众对政府的赞许和对未来的憧憬,闻之令人心热。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五千载东方文明发祥地——那么春节,堪称华夏儿女千古传承的同心结。

  春节是永恒的,一如炎黄永不衰、江河万古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春节特刊·钱塘江 00004 永久中国年 2009-1-31 48256F32002924A64825753D0016F403[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