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返乡之路的欣喜与窘迫,他们选择留下来与企业共度困境;没有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彷徨,他们心中只有守望;没有了亲人不能团圆的痛苦,他们已经把异乡当成了故乡。
他们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
2009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近了“留守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近距离倾听他们留下来的理由与心情。
共度:“我要留下来与公司一同度过发展低谷期”
走进浙江绍兴县凯利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记者碰巧看到,工人们正在把一箱箱的年货往宿舍里运,工人们说:“今年的年货特别丰富,有橘子、苹果、梨、饮料和食用油,价值400元。”
在车间里,记者见到了决定留在公司过年的湖北孝感市人尹望林。尹望林说:“春节期间,公司好不容易找来订单,需要我留下来工作,不管明年是什么结果,我都一直在这个公司干,因为公司对工人很爱护。”
让尹望林特别感动的是,2004年到2006年,公司遭遇发展的第一个低谷期,这三年来公司只能勉强做到不亏本,但尹望林的工资每年却以6000元的速度增长。
守望:“等老板过年从海外带回好消息”
当敲响方一德家的门,两口子正陪9岁的儿子坐在床上看动画片。方一德说:“我们已经商量好了,今年就呆在这里过年,虽然老家淳安离得也不远。”
方一德夫妻俩在同一家家具厂上班,妻子张明香在食堂当班,方一德自己则是车间的技术员。
夫妻俩10年前来到这家厂上班。随后儿子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方一德告诉记者,厂里生产的家具全部用来出口。几年来厂子的生产规模在缩减,但从来没有像去年那样。“加班不用加了,货柜也没发出去几个,产品全堆在仓库里。”
“老板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跑订单。”张明香插上来说,“我们今年不回家,就是想等着老板过年从海外带回订单,带回好消息。”
从夫妻俩嘴里我们得知,工友中和他们一样未回家过年的外地员工还有一些。“等老板回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方一德说。
融合:“我们已把异乡当故乡”
说起老家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县,33岁的张林国和32岁的余贵琴已经有些记忆模糊。11年前,张林国和余贵琴在老家完婚后,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绍兴县柯桥镇打工。此后,两人很少再踏上返乡的火车。
“以前不回家过年觉得孤单,这几年我们陆续从老家带了五六个亲戚过来,都在村里住着,过年了大家都不回去,刚好凑一起吃团圆饭,今年轮到我们家做东。”张林国说。
张林国已经把异乡当成了故乡。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新柯桥人”。
如今,张林国在柯桥的清远工业园里做缝纫工,忙碌时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余贵琴则在湖塘工业园的大泽三分厂当码布工,月收入也有一千五六百元。
“这里比老家好,因为有工厂,好赚钱。”言语不多的张林国笑了笑说,“在老家只能种种地,两夫妻在这里打工,还有点积蓄。”
如今,张林国儿子在柯桥新胜小学上一年级。“小孩子最不认生了,每天和本地小朋友呆在一起。”余贵琴说。
在张林国的家里,记者看到贵州人爱吃的“折耳根”和“小辣椒”,“炒几个辣辣的贵州菜,喝点绍兴黄酒,过个快乐年。”张林国说,“我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