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过年送礼,换个脑筋
· 过年送礼,换个脑筋
· 求职旅社里的热心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是美好互助,还是创业构思
求职旅社里的热心肠
■本报记者 陈洪标
  1月18日,一个专门为求职大学生找工作的“携职旅社”打出广告,给留在杭州过年的大学生,在年三十这个晚上,提供免费住宿和年夜饭。

  记者在杭州江城路的六部桥街,找到了这家因为专为大学生找工作提供免费服务而在网上有些知名的旅社。这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店面很小,从一个只能容纳一两个人进出的门口进去,里面是3幢小住宅楼和4幢两层楼的房子。

  走廊上,房顶上,都贴满了喷图的大幅广告:“工作难找了,先到这里免费住下吧”,看去让人很温暖;还有一些“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口号也让人很振奋。楼道里,能看到张贴着的各种招聘和兼职信息。

  设有就业服务专员

  旅社的员工张义洁告诉记者,平时只要大学生来住,第一天也是免费的,接下来几天,可以选择10元、20元或25元的房间。

  能说会道的张义洁从筹办“携职”就加盟了这个团队,一起共事的十来人,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张义洁对外是旅社的“新闻发言人”,从开业到现在,他说自己都不知道接待了多少记者。

  他告诉记者:“携职”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站上有人才专区,和其他人才网不同,他们专门为大学生发布岗位求职信息。他们还收集了许多求职学生的简历,通过自己的渠道推荐学生就业。同时,他们还通过QQ群和一些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联系,及时获取招聘信息,第一时间告诉住在这里的学生。

  老板给张义洁的定位是就业服务专员。    

  在这里感到不孤单

  在房间里,记者碰到了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朋友那里回来的翁旭东,这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8届毕业的大学生,来杭州三次求职。

  1月7日,翁旭东来到杭州,住在“携职”,跑人才市场。

  张义洁就和他套近乎,翁旭东告诉他,这个行业在杭州也这样,很多企业宁愿用中专生、技校生,也不要他这样的本科专业生。不满的情绪,让张义洁知道该怎么做了。

  张义洁约好一个老板,让老板和他聊聊,希望把他过高的期望值降下来,专业对口,很重要,但先就业更重要。改变他原来的想法,先找到工作再说。这天,他们三个人聊得投机。

  翁旭东告诉记者:“这样的聊天效果很好,有时候,自己一个人会一条路走到底。”    

  竞争的不单是住宿服务

  “携职”是一位温州人温少波创办的。

  温少波说起自己的小旅馆,就不能不说杭州的“求职公寓”热。前几年,杭州因解决黄金周的住宿难题,向市民放开了旅馆业,允许在自己家开办家庭旅馆。结果,这些旅社黄金周蛋糕没抢到,摇身一变,成为“求职”公寓,市场定位也从游客转向了来杭求职的人员。这些“求职公寓”的月租金,以300元、350元、450元三个档次为主。

  2008年5月,“职达”求职旅社的全国连锁店落地杭州凤起路上的林司后巷,开始按天计算租金,而且客源也比较单一,面向求职大学生。暑期是大学生实习和毕业求职的高峰期,杭州“求职公寓”生意特别火爆,入住率几乎都达到100%。

  2008年7月,经过4个多月的奔波,温少波终于拿下了所有的手续,投资了100多万的携职旅社成了浙江省内第一家、杭州唯一一家经工商注册的大学生求职旅社,服务对象为所有来杭求职的大学生。宿舍分四人间、六人间和八人间等房型,一共有200张床位。房间内有木质的高低床,床单被子干净整洁,24小时热水,还有小型网吧,配有上网电脑供求职的大学生免费使用。另外,还提供3元一次的洗衣服务和自行车出租服务。

  温少波选的竞争路子,不和人家比住宿服务,而是帮助大学生找工作。    

  是营销手段还是美好愿望

  为大学生找工作,是营销手段还是美好愿望?

  温少波说,这是他的梦想。

  他说,如果要搞营销,也没必要这么做。因为住宿的价格完全可以保证大学生这批客源,只要做好旅社本职的服务,就可以赢利,没必要去做为大学生找工作提供免费服务。

  只是温少波发现,大学生就业真正的商机无限。 据统计,为了谋求较为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在毕业前1年左右,就开始奔走于各大经济发达城市参加人才招聘会、笔试和面试等,全国每年有近1000万的大学生流动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找工作。

  他认为,为求职大学生提供服务,这个工作政府今后会交给社会来做,不分公和私,能提供服务,政府就都欢迎。所以,温少波认定“携职”是有前景的。

  “我们要传递给大学生的是这样一个信号: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现在市场上有人在关注你们了。”    

  碰到的困难始料未及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专员张义洁感到压力很大。跑相关部门联系招聘会,以及谈相关合作,为入住者联系面试机会,这是他每天要做的工作。

  让张义洁难受的是,有时,他花了好几天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了面试的机会,结果约好的时间,大学生却不愿赴约。

  温少波也尝到了苦味。他请来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员免费为入住的大学生讲课,如何找工作?简历怎么投?面试要注意什么?结果许多人宁愿在房间里躺着看电视,也不愿去。这让温少波感觉很失败。

  培训市场上,也找不到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培训。政府资助的岗前培训,IT行业为多,其他行业的培训,学费昂贵。

  不过,与提供就业服务的艰难相比,投奔“携职”而来的大学生“客源”却比较乐观,每天以30个的数量持续不断,正好维持了每天的开支。不到半年,接待了2000多人次毕业生。

  一些企业也自动上门来招工,不过,温少波很快发现,除了一两家正规的企业招了30多位入住的大学生外,大部分企业都是来打擦边球,把求职的大学生当实习生对待。今天招了一批,过一个星期又来招一批,问一下,前面招的那些人竟然被辞退掉了。从此,温少波再也不让这样的不良企业来“携职”招人了。

  温少波希望“携职”能成大学生求职路上的心灵驿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求职旅社里的热心肠 ■本报记者 陈洪标 2009-1-22 浙江日报000132009-01-2200019;48256F32002924A6482575450019A1D8[A1-陈洪标≈B1-庞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