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资讯
3  4  
PDF 版
· 改变我们自己
· 创新转型就是创立
“微笑的曲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1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创新转型就是创立
“微笑的曲线”

——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
  创新转型就是创立

  “微笑的曲线”

  ——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

  凌兰芳:现任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

  凌兰芳坚持对党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精神的坚定信仰与执著追求,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带领“4050”团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为湖州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经营管理上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业创新之路。

  一、思路领先与经营创新铺就一条创业的先锋之路

  凌兰芳是一名丝绸国企改制下岗职工,他的创业之路充满着爱国爱民爱企爱事业爱奋斗的满腔热情与辉煌业绩。早在1998年,创立丝绸之路的前身——丝绸物资有限公司时,凌兰芳创业起家只有60万元注册资本和21名丝绸国企下岗职工的创业团体,及一辆破旧的桑塔纳汽车。他有过带头月领150元生活费的艰难,有过债务重重但咬牙还贷款利息的诚信,有过力挽狂澜的胆略。他“思路领先,经营创新”,“攀高亲,靠大树”,联大联强,从能源入手,依靠资本运作,经过创新经营,构筑起国内较为知名的物流平台,与全国200多家大中型国企建立了良好的物流与资产经营合作关系。至2002年,公司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初具规模并迅速发展壮大。

  二、社会责任与丝绸情结打造一条创业的改革之路

  湖州素称“丝绸之府”,丝绸制造曾占湖州工业产业结构的55%,对国家对社会有过重大贡献。然而,劳动密集工艺简陋的丝绸传统工业由于机制、体制等原因,逐渐失去竞争能力。大批职工下岗失业,丝绸企业改制更成为湖州市的“民生第一号工程”。

  凌兰芳以振兴丝绸为己任,把湖州丝绸这面大旗扛下去。他认为,丝绸国企改制下岗职工曾经为当年湖州丝绸辉煌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而当时,他们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又处在弱势地位,一定要带领他们一起创业,和他们一起为振兴湖州丝绸而奋斗。

  当时,凌兰芳和他的21人创业团体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发家致富的日子本可以过得红红火火,但是凌兰芳毅然放弃了已经定购的阳光城住房,全家仍然挤住在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就这样,花了1亿多元人民币先后收购了湖州凯喜雅制丝有限公司、湖州昌荣丝织厂、湖州华绫服装厂等7家国有企事业单位,接收安置了这些困难企业职工5000余人(其中退休职工2000多人),凌兰芳不仅履行了对政府的承诺,同时在改制企业的职工面前公开承诺:“我有饭吃不会让你们揭不开锅,我有粥喝不会让你们喝汤。”

  公司为让职工重返工作岗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让被收购兼并企业尽快恢复生产。7家原国有企业在被收购兼并前都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大批职工下岗待业,生活困难,迫切要求上岗。公司接收一家,盘活一家,尽快使原有职工返岗就业。

  二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国企改制后产生了大批富余人员,光靠恢复性生产是不可能解决全部职工上岗问题的,因此,公司一边实施恢复生产,一边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7家改制重组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7家改制重组企业扩大生产后,带来新增岗位200多个,使剩下的富余职工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2003年5月,公司投资8500万元,与美国福霖国际投资公司合资,引进日本TIGER全自动生产线,组建国内最大、工艺最先进、品种最齐全的建筑砌块生产企业——浙江长三角建材有限公司,使100多名无法直接返岗的丝绸职工,经培训后转岗到建材公司再就业。

  截至2003年底,被购并重组的原7家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全部妥善安置,一个不漏地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充分的就业,有力的保障,再加上人本的关怀,激发了全体员工人人为企业腾飞而奋斗,成果辉煌。

  公司在振兴丝绸、扩大就业、安置改制职工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先后被评为“省、市再就业先进集体”,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凌兰芳被市领导赞誉为“创业就业的湖州奇人”,是“新时期最可敬的人之一”。

  三、科学发展观与企业转型升级铸就一条创新的发展之路

  几年来企业从物流物贸进军制造业;从单一的能源贸易走向建材、丝绸制造与能源物流、商贸服务等多元化发展;企业建成一条循环的产业链。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凌兰芳提出战略发展新概念,指出企业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生死时速,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有丝绸之路的崭新未来。并确定创新转型的战略目标是:把传统制造业改造成为先进制造业,二产、三产联动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用上20年功夫,把传统的民族丝绸业铸造成国际化经营的世界品牌。

  创新转型就是创立“微笑的曲线”。丝绸之路将完成从生产制造型到研发经营型的转变,即从“哭泣的曲线”到“微笑的曲线”的转变。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有研发实力的现代化创新企业。

  1.创建先进制造业基地。根据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投资1.5亿元,引进意大利SMIT剑杆织机和法国STAUBLI底子提花机,创建占地89亩的丝绸科技工业园区。园区集研发、生产和丝绸文化博览于一体,拥有年产10万套真丝数码家纺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高档真丝面料、真丝家纺、真丝数码织锦、真丝服装等系列,与集团现有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丝、绸、服装、家纺一条龙的丝绸制造产业链。

  2.创新研发微笑。凌兰芳提出:先进制造业就是研发创新。集团公司引进研发人才,几年来新进硕士生、本科生等几十名,精心培育研发团队,并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真丝产品开发、研发中心,打造自我品牌——以“湖商”为主题的系列丝绸品牌。现“湖商”红蓝牌产品80%以上销往世界各地,深得国内外客户赞誉;“湖商”丝绸“三宝”作为浙商大会指定礼品;2005年10月,真丝数码织锦在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受到中外客户的赞誉,荣膺中国丝绸新产品金奖,企业被评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名单位;目前,集团公司启动用家纺项目提升改造湖州丝绸产业,用科技和文化注入产品,创建民族品牌。

  凌兰芳不仅在自己的家乡发展产业,而且响应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要求,实施“跨出浙江,发展丝绸战略方针”,在广西、四川、陕西等西部积极布点,把西部开发、建设新农村与丝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2005年开始,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投资建厂,一期投资为5000万元人民币,建成20组国内目前最先进的“新时代”自动缫丝机组,二期建成180台组规模的丝织工厂;三期建成国内最先进的丝绸家纺生产基地。合计要投资1.8亿元人民币,全部建成后,年产值8亿元,使广西丝绸跃上创新档次。

  凌兰芳十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早在2003年就率先创建循环经济项目:浙江长三角建材有限公司,该项目是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产品涵盖领域最广、工矿废弃物利用率最高的混凝土砌块研发与生产基地之一,2005年该公司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该公司的投资与发展进程体现了董事长凌兰芳的循环经济意识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3.创新经营微笑,现代服务业就是与消费者同在,就是营销创新。凌兰芳多次与中国品牌策划大师路长全沟通并请路长全执掌的赞伯公司设计方案,创建以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等为优势,突出文化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吸引和服务客户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凌兰芳的带领下,丝绸之路正在创建以集团公司本部为经济信息调控总部,架构国内各省、市并走向国际的销售网络,集团公司将展开大商业、大物流的宏伟规划。

  凌兰芳以创业富民的模范作用带领和紧紧依靠他称之为“兄弟姐妹”的几千名员工,同呼吸共命运,深受员工爱戴,广受社会好评,凌兰芳是浙江省著名的优秀企业家,国家茧丝绸终身成就奖,十大浙商社会责任大奖,2006年度风云浙商、市级劳动模范等国家省市多项荣誉称号获得者。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6 创新转型就是创立
“微笑的曲线”
2009-1-20 浙江日报000162009-01-2000012;浙江日报000162009-01-2000013;浙江日报000162009-01-2000015;浙江日报000162009-01-2000016 2